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0回复

幼儿早教:在生活自理中培养“独立小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王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15

幼儿早教:在生活自理中培养“独立小能力”

对0-3岁的幼儿来说,“自己吃饭”“自己穿袜子”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自理行为,其实是重要的早教过程。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太小,做不好,不如我来帮他”,却忽略了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和身体协调性,还能让他们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这对成长的意义,不亚于学知识、认汉字。

从“愿意尝试”开始,不追求“做得完美”。1岁半左右的孩子会开始对“自己做事”产生兴趣,比如吃饭时会伸手抢勺子,穿衣服时会试图把胳膊伸进袖子里,这时家长要抓住这个“兴趣期”,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抢勺子时,不用怕他们把饭撒得满地都是,可以给他们准备一把小勺子,再在桌子上铺好餐垫,让他们自己舀饭——哪怕刚开始只能舀起一粒米,也是进步;孩子尝试穿袜子时,不用因为他们把袜子穿反就立刻纠正,先表扬他们“宝宝会自己穿袜子啦,真厉害”,再轻轻帮他们调整过来。对幼儿来说,“愿意做”比“做得好”更重要,家长的鼓励会让他们更有勇气继续尝试。

把自理行为变成“小游戏”,降低孩子的抵触感。很多孩子抗拒自理,是因为觉得“麻烦”,这时家长可以把自理变成有趣的游戏。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时,可以说“我们来玩‘小勺子喂嘴巴’的游戏,看小勺子能不能把米饭送进宝宝的小嘴巴里”;让孩子自己脱鞋子时,可以说“我们比赛谁的小鞋子先‘躺好’,把鞋子放在鞋架上,就是给小鞋子‘找家’啦”;让孩子自己洗手时,可以教他们唱“洗手歌”,一边唱一边做搓手心、搓手背的动作。当自理行为变成“好玩的游戏”,孩子会主动参与,也会在游戏中慢慢掌握技巧。

给孩子“适合的工具”,帮他们“更容易做好”。幼儿的手小、力气小,成人的工具对他们来说不方便,准备适合他们的小工具,能让自理变得更简单。吃饭时,给孩子准备手柄粗、重量轻的学饮杯和小勺子,方便他们抓握;穿衣服时,选择领口大、有按扣(而非复杂拉链)的衣服,还可以在袜子上缝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图案,让他们更容易区分正反面;洗手时,给孩子准备小凳子,让他们能轻松够到水龙头,再准备一块颜色鲜艳的小毛巾,吸引他们主动擦手。合适的工具能减少孩子的挫败感,让他们觉得“我能做好这件事”。

不指责、多鼓励,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尝试自理时,难免会犯错——饭撒了、衣服穿反了、鞋子穿错脚,这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做不好”。可以先帮孩子收拾好,再温和地说“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这次我们慢慢穿,先把鞋子的魔术贴打开好不好”;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具体表扬,比如“宝宝今天自己把饭吃完了,没有撒太多,比昨天厉害多啦”,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棒”。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知道“我哪里做得好”,也能让他们更有动力继续努力。

3岁前是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从“帮孩子做”到“陪孩子做”,再到“让孩子自己做”,慢慢过渡,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当孩子能自己完成一件小事时,他们脸上会露出“我做到了”的骄傲表情,这份自信心会推动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也会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更有勇气面对挑战——毕竟,能相信“自己能行”的孩子,未来走得会更稳、更远。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https://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