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7阅读
  • 0回复

青春期的孩子,每一个坏习惯背后,都有你没看到的需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高参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向我抱怨,她的孩子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叛逆期,而她感到非常的无助和疲惫。
孩子才上初二,却变得非常的暴躁和古怪。有一次,孩子吃完饭之后便抱着篮球出门,我朋友只是轻轻嘱咐了一句:“晚上不要太晚回来。”
但是孩子却恶狠狠地回答:“你别烦我!”然后用力把门一摔就离开了。
这个场景让我朋友感到十分的茫然,她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母子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怒气和怨恨,这让她倍感无助。
然而,我朋友不是唯一一个面对此种情况的父母。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叛逆期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有些则会选择使用暴力手段来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
但是,我们很少有家长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如此。





1、孩子厌学,是因为父母的高期待

韩国著名教师李柳南曾在她的书中分享了她和儿子的故事。
当儿子高三那年提出要休学的时候,一直以“考入顶尖大学”为要求的李柳南听到这个消息,直接把儿子骂得狗血淋头。
第二天,儿子没有再提休学的事情,但是起床的时间却越来越晚。
从未迟到过的儿子,开始经常迟到。
就算妈妈好说歹说,勉强把儿子送到学校,儿子也会用头痛、肚子痛等五花八门的理由早退。
回到家以后,补习班也不再去了,而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在双方僵持的四个月里,母子俩就像是火星撞地球般相处着。
最终,那年的8月31日,儿子还是在自愿退学书上盖了章。
李柳南不能理解,她的儿子是学校的佼佼者,曾是学校希望之星,为何会突然休学。
直到有一天,她回到家的时候,只有儿子一个人。
她想趁着这个机会,跟儿子好好谈一谈。
没想到,她像是哀求儿子,又像是质问儿子的态度,终于逼得儿子瞪着她,语气凶狠地说:
“我为何会这样你不知道吗?要告诉你吗?”
接着儿子用手指着她,恶狠狠地说:
“我会这样,都是你!都是因为你!你想想过去是怎么对我,是怎么对妹妹的?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生活,这还算活着吗?”
“全都是因为你,你还搞不清楚吗?”
儿子脱口而出的冲击话语,几乎让她昏厥过去。
孩子青春期时期的厌学是一种表达情感的信号。
孩子自然知道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当父母通过爱的名义向他们施加压力时,他们很难承受。
如果学习变得痛苦且功利,孩子内心中就会充满恐惧和抗拒。
因此,父母不应该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
如果孩子表现出“厌学”的情绪,首先需要的是认同和理解他们的情感。
就像你不想上班时,也需要别人理解你内心的负面情绪一样。
父母的认同和理解至少可以让孩子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安慰,避免“厌学”情绪的加剧。
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无论进步大小,父母都应该给予认可。
学习也是一种需要成就感的事情。
父母的理解和认可,都会带给孩子一份温柔坚定的力量,让孩子有勇气重新尝试回归学习。





2、孩子无法沟通是因为父母不会好好说话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的沟通,其实更像是单方面的控制。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和父母沟通的问题。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和父母沟通不了的时候,根本不会绝望。但是日积月累之后,会把这份亲情消化殆尽。
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你们之间仅仅只是有血缘关系,却恨不得成为陌路人。
孩子明明知道父母就在隔壁,却选择躲在房间里。
即使父母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孩子,但孩子却感受不到温暖和爱,只觉得每次沟通都像一条绳子束缚他们,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不成熟的时期。
他们有自己的高自尊,需要平等的沟通身份。
他们需要父母的倾听,也需要父母的沉默。
和他们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他们当人看”。
不要把他们当成附属品,掌控他们的一言一行,而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就像一个朋友一样的身份去沟通。





3、孩子沉迷网络,是因为缺少陪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的报告,报告显示:
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孩子需要关注和陪伴的时候得不到家长的关注,需要倾诉的时候无人倾听,于是他们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属感和慰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满足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因为缺失而渴求。因此,孩子在网络中沉迷,无法自拔。
爸爸可以多和孩子出去打打篮球、跑跑步,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增进亲子间的关系。
孩子的青春期,非常需要父亲这一股强大的力量,约束和支撑他们快速成长。
妈妈可以多和孩子分享生活的趣事,听听孩子青春期的烦恼。
相比于爸爸严肃的模样,孩子在温软的妈妈面前,更愿意倾吐心事。




3、孩子攻击他人,是因为父母暴力对待

我看过一期《变形记》,里面有一个名叫梁佳铭的叛逆的14岁暴力少年。
他总是喜欢用暴力威胁别人,用暴力解决问题。
他在山区生活的时候,遇到了一些生活不顺心的事情,就气冲冲地夺走了灭火器,要找校长算账。
可惜校长不在,他就徒手打破了校长室的玻璃泄愤。
然后他又去问工作人员要匕首,但被拒绝了,于是他就砸了拍摄用的摄像机镜头。
他和别人吵架动粗的情况,几乎贯穿了他整个山区变形的生活。
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他在山区生活时和父亲打了一架。
双方都收手后,梁佳铭嚎啕大哭,质问父亲:
“你这辈子再赚多少个几百万,你能挽回我这十几年吗?”
“你每次打我一拳,你睡觉的时候,你想过我没有?”
原来,从小到大,父亲对他的教育,总是非打即骂。
所以梁佳铭长大以后,他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同时也在父亲身上,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发泄情绪。
比如他让父亲给他买最新款的手机,父亲不买。
和父亲厮打起来,打得双方身上、脸上都挂了彩。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一书里曾写道: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暴力,是一个容易被复制的行为,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
2014年美国《儿科》发表的研究论文也指出,
对于孩子来说,他是否认为“打人是可以的”,或者长大后是否打人,最强的影响因素,就是他小时候是否被如此教训过,以及被体罚的频率。
父母暴躁易怒,孩子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身边的人。
打孩子,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教育。
孩子小的时候犯错,父母的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就能很好地避免孩子复制暴力。
张怡筠老师曾分享了一个故事。
她的一个同事的儿子从小就学习不太好,但是妈妈从不会逼迫孩子拼命学习,而是鼓励他。
因此,从上学到大学毕业,她的孩子都没有逃学、厌学的想法。
平时,孩子在旁边看书或者玩耍的时候,妈妈会在旁边陪着孩子,或者自己看书,或者织毛衣。
在妈妈的陪伴下,孩子的情绪一直非常平和稳定。
正是因为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温和的氛围中,孩子到了青春期也不会有过激的行为。
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等到了青春期,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如果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引导他们更好地走向成人期。
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最后的机会。
为了孩子,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与天下父母共勉!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