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70阅读
  • 0回复

关注微小事物过程中,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发展,其专注力也越来越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明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2
在炎热的夏天,一天晚上,因为妈妈开着窗户睡觉,导致蚊香失灵,甜甜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大包,尤其是左脚的脚心,也被蚊子咬了两口,导致整个脚心全都肿起来了。次日起床,奶奶原本准备带着甜甜去小区广场上玩耍,甜甜却带着哭腔说:“奶奶,不行啊,我不能和你出去玩,我的脚受伤了,不能走了。”奶奶虽然很心疼甜甜的脚被蚊子咬了,却也觉得可笑:“蚊子咬了怕什么啊,谁还没被蚊子咬过呢,没关系的。”然而,甜甜坚持不出去玩,平日里最喜欢玩滑梯的她,这次对于滑梯也不感兴趣了。
一连三天,甜甜都在家里闭门不出,无论奶奶怎么诱惑她,她就是不愿意离开家,而且在家里待着还让奶奶抱着她走路,总是不敢用肿胀的脚心着地。看到甜甜这么小心,奶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奶奶把情况告诉妈妈,妈妈说:“妈,别管她了,就让她在家吧,等到脚好了再说。她应该是到了细节敏感期,所以对很多细小的事物、事情都特别敏感。”果然,等到第五天的时候,妈妈才刚刚回家,甜甜就兴奋地告诉妈妈:“妈妈,我的脚好了,你看,可以踩在地上了。”妈妈赶紧夸赞甜甜:“甜甜真棒,已经好了!”


在这个事例中,三岁半的甜甜进入细节敏感期,所以对于很多细小的事情也很放在心上,根本不愿意妥协。虽然奶奶以滑梯对甜甜威逼利诱,但是甜甜始终坚持不出门。直到被蚊子咬肿的脚彻底好了,甜甜才愿意出门。对于甜甜的表现,奶奶觉得很好笑,不过妈妈知道甜甜是进入细节敏感期,因而并没有强迫甜甜改变。
大概在一岁半之后,孩子进入细节敏感期,有些孩子的细节敏感期出现得比较晚,大概在两岁前后。从此之后大概到四岁前后,孩子都处于细节敏感期。所谓细节敏感期,就是指孩子从之前只能关注到事情大的方面,变为会更加关注到事物的细节,也会对于事物的细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父母们会发现,孩子突然之间对蚂蚁感到感兴趣,甚至在树根底下发现了几只蚂蚁,就能看上大半天的时间。父母当然不理解孩子为何会对蚂蚁感兴趣,但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让孩子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也给予了孩子们更好的发现和成长。还有些孩子在细节敏感期内,总是对于很多小物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他们去超市的时候不是最喜欢玩具展架,而是最喜欢去卖粮食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喜欢抓几粒大米放到自己的手心里,或者从五谷杂粮那里捡一粒绿豆,紧紧地攥住。无疑,父母根本不能理解孩子为何对这些小东西感兴趣,但是孩子却乐此不疲,他们珍视每一朵小花、每一片树叶,也喜欢一块小石子,甚至只是衣服上掉下来的一颗小小珠子。


父母不知道,为何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成为了孩子眼中的宝贝,为何那些小小的、不值一提的事情,却让孩子感到非常忧愁和烦恼。实际上,孩子进入细节敏感期绝非偶然,而是孩子的成长使然。随着不断成长,孩子原本就已经开始发展观察能力,手部动作也越来越趋于精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符合身体发展的需要,开始关注细小事物,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孩子关注细小事物不仅仅体验在真正的小东西上,而且他们的心也会越来越细致,对于很多事情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孩子的视野与成人不同,成人的视野相对开阔,而孩子的视野相对狭窄,因而孩子更喜欢关注那些微小的事物。在关注微小事物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发展,孩子的专注力也越来越强。


在孩子的眼中,一花一木都是世界,所以对于成人而言毫无意义的很多细小事物,在孩子眼中却似广阔的世界,值得认真欣赏。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沉浸在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中时,千万不要因为不耐烦,就盲目地打断孩子,因而破坏孩子的专注能力。父母要知道,孩子对细小事物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专注力,所以父母非但不能打断孩子,而且要更加尊重和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问题。
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些不起眼的物品非常重视时,父母也不要总是肆无忌惮地嘲笑孩子,否定孩子。记住,父母对于孩子任何细微的态度都会让孩子有所觉察,而且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当孩子正值细节敏感期时,这些细小事物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观看蚂蚁搬家也是比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望,也保护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展开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孩子遵循生命的节奏成长,也才能卓有成效地保护孩子每一步的成长。

开发右脑,培养神童。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