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5169
阅读
0
回复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常金燕
UID:5481
注册时间
2014-05-14
最后登录
2019-05-31
在线时间
19小时
发帖
405
搜Ta的帖子
精华
1
金币
443
烩面
437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三星会员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0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爸爸妈妈知心团的朋友:
大家好!
我儿子现在已经上小学了,可总爱拿别人的东西。他从上幼儿园就有这个坏毛病,我们说也说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这个坏毛病到现在都没有改掉。
今天他又拿了别人的东西,还带回了家里。我问他:“你拿人家东西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说:“我就是喜欢,就想拿。”我问他知道这样不对吗,他说心里知道不对,但自己控制不住。
我很烦恼,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多年,现在眼看着越来越严重了,我应该怎么办呢?
一位焦虑的父亲
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是否有不良暗示?
许向南
对于孩子来讲,其实本身是没有是非观的,他所认为的对和错来自于身边的大人和环境。这位父亲提到自己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拿别人东西,而且多年改不过来,我觉得应该从孩子成长的环境上追根溯源,看看有没有什么人给了孩子不良的暗示?比如家里是否曾有人拿单位的东西回来用?是否有比较持续的公物私用?毕竟确实有一些人家,家里自用的纸、笔等物其实都是单位的东西。很多成年人习惯于这样,不觉得是问题,甚至还可能有自豪感,但对于幼年的孩子,会混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给他们“需要就可以拿”的不良心理暗示。
如果家里有上述的情况,请家长一定要把相关的东西清出家里,同时借此机会和孩子谈一次话,诚恳地告诉孩子:大人原来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再不会那样做了,要孩子和自己互相监督。
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徐翠丽
这件事情里面,最苦最难的是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想改但是改不掉的毛病,不断被家长批评教育甚至打骂,他的艰辛可想而知。
孩子有冒险心理是难免的,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多刺激、多好玩啊”,次数多了,自己也管不住自己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坏习惯痛心疾首的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他度过这段困难的时期。这种关爱应该包括更细微的关注和疼爱。
此外,家长不能一说到那个毛病就怒发冲冠,即便是对有没有拿别人东西的质询,也要尽量用平和但认真的态度;如果孩子说没有,不妨问问“有没有想拿”“为什么想拿”“为什么忍住了”等问题,逐渐接近孩子的内心,让他觉得大人在尽量理解他,能够温暖和帮助他。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很温暖,他才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毕竟,既能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态,又能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会不会是孩子寻求关注的一种手段?
张湾湾
孩子总犯错误,而且总犯同样的错误,会不会是孩子在寻求家长的关注?在一些父母亲都很忙碌的家庭,孩子有时会通过犯错误来使家长注意到自己。我觉得这位父亲需要认真分析孩子屡次犯这个错误的原因,去想一想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温暖和关怀。这有可能是问题的关键。
不妨让孩子感受一次“丢东西”
王勃安
拿别人东西的感觉孩子已经体验过了,那么丢东西的感觉是不是也应该让孩子体验一次呢?
居家生活总难免有小物件找不到的时候,比如一支钢笔、一个打火机或者其他东西,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把孩子放到丢东西的气氛中,发动孩子去找,翻抽屉、看犄角旮旯,猜测是否带到学校被同学或不认识的人不打招呼地“拿”走了,让他感受因为丢东西而产生的焦躁、猜忌、抱怨甚至愤怒。当全家因为丢了一个东西而搞得精疲力竭之后,就算当时不觉得,孩子应该也会有一点触动。
那些被拿回家的东西都怎么处理了?
卡秋莎
看完这位父亲的介绍,我感兴趣的是:这些年来被孩子拿回的别人的东西,都怎么处理了?
看起来这是个不搭边的问题,其实可能很关键。如果孩子拿一块别人的橡皮回家,家长批评教育过之后,这块橡皮并没有还给同学,而是从此“消失”了。那么家长也就成了孩子犯错误的帮凶,孩子其实并没有面临尴尬的场面,这为他下一次犯错留下伏笔。
不管以前带回家的东西是消失了还是被家长送了回去,现在发现的孩子带回的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送回去。让孩子知道自己拿的,自己还要送回去;让孩子面对失主,他也将知道“送还”比“拿走”更难以面对。虽然孩子可能因此失去一些小伙伴,但对于他改正错误,锻炼全面的人格,是大有帮助的。
这个时候最需要后果教育
席飘雨
这位父亲提到孩子屡次“拿别人东西”,他对孩子“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觉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孩子会认为犯这种错误的后果就是被骂被打,他并不知道这种“拿别人东西”的真正恶果。孩子犯错误时也会有下意识的投入产出比的衡量,如果被打被骂的痛苦和风险不足以打消拿别人东西的念头,他就会继续犯这个错误。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犯这个错误已经好几年了,我建议这位父亲停止已经失去威慑力的“打骂教育”,用“后果教育”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拿别人东西”的严重后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书报、电视上失足少年的例子可以用在“后果教育”中;如果有机会,甚至可以考虑参观少管所,给孩子一个强烈的刺激,让他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是时候请教心理医生了
王紫目
对于一个已经几年都犯同样错误的孩子,有必要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孩子说:“我就是喜欢,就想拿。”可能正是一种心理问题的反映,家长越是打骂,这种心理问题就可能越严重。
建议这位父亲尽早去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当然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去,有些话孩子不愿意说给父母听,但能在心理医生的诱导下向医生倾诉出来。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才能找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正确方法。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