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021阅读
  • 0回复

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大学之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缔造辉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19
大学之道——定、静、安、虑、得
“定、静、安、虑、得,是修身的五步功夫,而所谓修养者,固非履行此五步功夫不办也。”
1. 定——始终如一地做一件事
什么是“定”?按照朱熹的说法,所谓的“定”就是“志有定向”,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这个人有定力,你能抵御外部对你的各种诱惑而始终不渝地从事你所相信的事业。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诱惑很多,我在清华担任主持文科工作的副校长时,跟大家说:“希望大家少做事。”大家一听就纳闷,都说多做事,你怎么让我们少做事?我后面还有一句,“你真正做几件在历史上留得下的事”。
《礼记·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就是把当下的事干好,他不是心有旁骛,这山望那山高。庄子也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意思是要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生命,而不能用其他的事情跟它做交换。一个人有没有定力,我坦率地说这是一个人修养的第一步。
2. 静——心不妄动
如果说定力是抵御外部诱惑的话,你怎么抵御自己内心的躁动呢?这就是第二个字“静”,“定而后能静”。
有时经常是内心的躁动使一个人难得安分。“静”如果按照朱熹的说法,是“谓心不妄动”。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谓“为学日益”,就是说我去学习各种知识而不断地积累,不断对自己有所增益,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为道日损”是指如果真正要体会这个世界的道、规律,有的时候你每天都要做减法。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杂念、欲望都要去掉,你才能真正静下来。做人做事,不能有太多的想法。想法太多,动作就容易变形。有些网球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往往打最后那几局关键比赛的时候会失手,为什么呢?想法太多,导致失误增多。
汉代有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叫河上公,说:“人君不静则不威,治身不静则身危。”就是说当君王的,你不能浮躁,不能乱动,如果要乱动的话就缺乏威信;要是自己人生缺乏这样一种静的话甚至都有生命危险。宋代范应元说:“重可载轻,静可制动,故重为轻之根,静为燥之王。”“静”对于人的思维、包括人的生命都很重要。
3. 安——踏踏实实地做事
修身的第三步就是“安”。朱熹“谓所处而安”,意思就是有了“定”和“静”以后,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做事。对此,熊十力先生有个特别好的解释,所谓的“安”即“收摄精神,不令驰散,此时心地炯然,不起虚妄分别。”(《十力语要》)你能不能“安”,能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这里,这对于修身来说特别重要。有的学校的个别教授,一年1/3的时间在外面讲课、开会、评审,出席各种活动,这样还有多少心思能放在学校里做研究、教书?我在这里再冒昧地说一句,在座的各位,你们能不能计算一下每次看手机的间隔时间有多长?能不能每次把这个间隔时间拉长一点,让自己收摄精神的时间长一点?“安”的关键就是能够真正踏踏实实地做事。
4. 虑——有长远的思考
“安”之后我们就要进入另外一种境界“虑”。按朱熹的说法,“虑”就是“处事精详”,要能够深思熟虑。《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讲得最透彻,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什么是慕?就是你要对事物有个前瞻性的考虑,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叫远慕,不是说想到一件事情就很冲动地去做,而是有长远的思考。《论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 得——做人得体,做事得当
“虑”之后就是“得”。这个“得”不是说你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得到了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指“得事之宜”,就是能够得到待人处事的最恰当的方式。如果用两个词概括,第一个叫“得体”,第二个叫“得当”。做人很得体,做事很得当,这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别人说你这个人聪明其实没有什么,说你这个人做事很得体,那就是非常高的评价。


加盟热线:400-0371-282  
请关注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中国右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