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41阅读
  • 0回复

拒绝作秀   教育我们是认真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缔造辉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19
    以传统孝道为核心的感恩文化,千百年来已经是国人品性中最温润敦厚的部分。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友朋……为凡人善举而感动,因雪中送炭而温暖。
    平心而论,学校设置感恩课程、开展感恩活动,自己给自己“做加法”,初心可嘉。学生在演讲活动中触及心弦,进而情绪失控,只要没有伤害孩子身心、没有群体负面效应,也不是什么坏事。这就像看了一本让人潸然泪下的小说,抑或观赏了一部让自己感同身受的电影,适度的情绪宣泄也属人之常情。在这个问题上,没必要对当事学校搞“有罪推定”,秉持宽容才好。


    不过,话说回来,舆论对这场“感恩教育”冷眼旁观,怕是离不开两个原因:第一,无论何种教育,都不能悖逆教育规律。比如,形式上与商业保持距离,内容上不能哗众取宠。很遗憾,新闻中的这场感恩演讲未必经得起考量。且不谈讲师的“江湖口碑”,明码标价的演讲费到底是谁掏钱买单?


    如果这个问题尚且暧昧难答,不妨看看下面的细节。在公开的演讲视频里,所谓的教育演讲家用激昂的语调教育孩子要学会忍受母亲发脾气,“情绪如果不发泄出来,我们的妈妈就会得精神病”。如此荒诞的逻辑,为了传达感恩母亲的价值诉求就口不择言,这究竟是培养孩子还是毒害孩子?


    第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更应该走内化于心的路线,而不该以大吼大叫、花式“洗脑”来立竿见影。有些套路都是似曾相识的:弄一些常识都搞不清的鸡汤文,找几个煽情指数爆棚的情绪演讲者,玩一些拓展训练玩剩下的游戏……此类感恩教育看起来漂亮,也容易成为教育政绩的组成部分,但恰恰是最脆弱、最速朽的东西。从心理学来说,人多具有从众效应,集体场合中的突然感动,就像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论说的,大多是盲目的、缺乏理性的,自然也是外化而难以长久的。


    近几年,各地仪式感十足的感恩教育非常流行,老师台上激情表演,学生台下配合鼓掌。各个都被感动坏了,老师哭了,学生哭了,家长也哭了……但,好像哭了也就哭了。贩卖眼泪的表演式教育,说到底是教育功利化的现实表达。


    “至德无声,当无图报之念;人伦有常,必有怀惠之心”。感恩这件事终究是道德内化的教育过程。一次健康的演讲固然有所裨益,然而细水长流的德行养成或许更重要。
请关注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http://www.yinlingyounao.com/bbs
中国右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