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73阅读
  • 0回复

做情绪稳定的家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贺强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9-26
一提到孩子犯错,家长就叹气。其实,犯错并不可怕,相反,“有效犯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很大地推进作用。
判断犯错是否“有效”的指标,关键在于有没有从这件事中获得经验。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从“有效犯错”走向“有效成功”?
做情绪稳定的家长
警惕“踢猫效应”

成年人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压力,特别是为人父母,进入“上有老下有小,身体事业两不好”的人生阶段后,才越发觉得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在管教孩子上,情绪不稳定,轻则大吼大叫,重则陷入坏情绪连锁反应。
所谓“踢猫效应”,就是: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连锁反应导致的恶性循环。

前几天令人心痛的亲生父亲摔死2岁半孩子的新闻里,那个父亲就是因为和女友吵架迁怒孩子。
每次看到这种事情,都难受得很,稚子无辜啊,为人父母情绪稳定真的太重要了!

和孩子一起建立“有效犯错”的思维模式
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只是第一步,落实到生活中,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犯错”的思维模式。
首先,家长可以做一个”bingo“的刻意练习,当孩子犯错的时候,bingo一下,对自己说“太好了,学习的机会来了!”
然后,采用正面总结“有效点”的方式,带着孩子进行“有效犯错”的思维训练。
A、和孩子一起复述整个事情,给这次错误定性,属于“有效”还是“无效”。衡量标准主要看孩子从中收获了什么长远价值。
B、引导正面总结“有效点”。

我为什么要强调正面总结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当孩子喜欢走花坛边沿,怎么说都不听的时候。有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摔一次,下次就不敢走了。这样做确实是有效的,孩子可能不会再因为“走花坛边沿而摔跤“。
但这是通过犯错带来的负面导向作用去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他可能避免了在花坛边沿摔倒,却无法避免下次被树枝绊倒、从砂石路上滑倒等。
正确的做法是从一次错误中去正面总结“有效点”。比如不能走花坛边沿是因为太窄了,那可以走的路应该是怎样的呢?对比大家常走的大道、小径,和孩子一起总结出5个条件:宽敞、平坦、摩擦力大、人车分流、光线清楚。
这样孩子就不用同类型错误一直犯,而是快速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找到成功的方法。这岂不是最大化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犯错”的思维方式嘛?

好的亲子沟通技巧是关键

当孩子犯错时,急于指责或惩罚,并不会让他真的“长记性”,他唯一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不要让家长发现自己犯错”。


“管教”孩子,最难的地方从来不在于“管”,而在于“教”,比起像个评委一样评判孩子,不如做个能真正“授人以渔”的导师。

我这里总结了一套亲子沟通“6步法”,长期这样和孩子沟通,还会训练孩子的理性思维。
我拿“女儿3岁的时候,把我的手机扔到水盆里”这件事举例吧。
A、先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解孩子的想法:“你为什么要把妈妈手机扔水里呢?”女儿当时的回答也挺有意思,她说“想给手机洗洗”。
B、告知犯错带来的后果:“妈妈手机进水了,可能要坏了,这对妈妈来说挺难过的。”
C、跟孩子讨论当下的感受,引导孩子抒发情绪:女儿听到自己犯了错,妈妈难过了,表情有些不安,于是我又说:“妈妈小时候跟你一样,也犯过这样的错,把你外婆放在抽屉的钱,用水洗坏了,当时特别害怕。”
D、问有什么弥补的方法:“除了害怕,现在还能做什么呢?“女儿想出的办法是用毛巾把手机擦干。
E、进一步引导多种解决方案:“手机里面的水毛巾好像擦不到,需要找维修叔叔把手机打开检查。”女儿立马说要去门口店里找叔叔修手机。
F、事后复盘,总结经验:“女儿啊,从这次的事你学到什么了?”“手机不能用水洗。”“没错,因为手机有电池,带电的东西碰到水就会坏。比如,电脑、iPad、遥控器、你的玩具,这些充电的、有电池的,都不能碰到水哦。“从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有随便把东西往水里扔,相反,有段时候还总跟小区里的小朋友们“炫耀”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衣服能洗,手机、遥控器不能洗......”

在这整个亲子沟通中,其实就形成了一个“犯错——修正——复盘”的“有效犯错”的闭环。

家长要有“容错心”
和孩子共同承担后果

先说什么叫“和孩子共同承担结果”。
有的家长,孩子一犯错,就说:“之前怎么教你的?跟你说过多少次,你怎么不长记性……”
其实这样做就是跟孩子划清界限。很多父母急于批评孩子,核心的原因是不想跟孩子共同承担这个结果。父母觉得自己没错,自己教也教过了,说也说过了,是孩子没做到。
但其实,作为父母应该和孩子共同来承担这个错误的结果因为孩子是我们培养的,作为监护人,不能只参与个过程,而不对最终的结果负责。
之前,广东深圳一名7岁儿童在小区骑车时撞倒一名3岁幼童后匆忙离开,孩子父母得知此事后,让孩子手写道歉信,带着他认错。这就是很好的跟孩子“共同承担责任”。


其实,我们第一次做父母,面对一个新生命的成长,难免有手足无措的时候,做得不好、教得不好的地方,不要被框在“完美妈妈”的设定里,在学习、在进步、在成长就是最好的家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