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正式进人语言发展期。1.5~2岁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的第一个关键期,词汇量的迅速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儿童其语言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语言形式的获得
语言形式是指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和杂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实际意义,而杂乱的声音毫无实际意义。所以,语音的发展,严格地说,是从咿呀学语阶段之后开始的。从1〜1.5岁时起,儿童开始学习发成人词的音,但常会出错,错误的类型受儿童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而表现不尽一致。
(1)语音的发展。
1〜1.5岁的儿童开始发出第一个类似成人说话时用词的音。到6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辨别绝大部分母语中的发音,也基本上能够发准母语的绝大部分语音。但是,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常会出错。2〜6岁儿童的语音发展可以从语音的辨别、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语音意识的产生三个方面来分析。
(2)语法的获得。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儿童要掌握母语,进行言语交际,必须首先掌握母语的语法体系。语法的获得是指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儿童的句子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其一考察儿童说出句子的长度,即句子中所包含的最基本意义单位的数量;其二是考察儿童说出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2.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
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和语段三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儿童语义的获得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的经验猜测语词的意思,最初的猜测通常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
(2)对语义的理解经历理解词或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理解语言的实用意义和理解句子的各个词的含义等几个阶段。儿童获得词义要比获得语音、句法更加复杂,可以说,对词义的获得贯穿人的一生。儿童最早获得的是专用名词,然后逐渐获得普通名词、相对词等。
3.语用技能的获得
语用技能的发展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语用能力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幼儿的语用能力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了能够与同伴和成人进行顺利的交际,幼儿需要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和技能。学前儿童的语用技能可以从语言操作能力、对交际外在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三)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过去若干年的语言教育观念中,学龄前儿童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人们认为在儿童尚未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是完全没有读写的发展可言的。然而,最近十几年有关学前儿童读写发展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便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通过观察、体验有关书面语言的读写经验,从而逐步尝试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
1.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
儿童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部分,与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关,但不能与早期阅读等同而言,有不少家长和教师对此有些误解。已有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儿童识字行为发展,可以分为萌发阶段、初期阶段、流畅阶段。
2.早期图书阅读行为的发展
许多人认为早期阅读主要是识字,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在学前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图书阅读行为。例如:能看懂或识别一些路标和生活中公共场所的一些标记。图书是学前儿童阅读发展的重要媒介,有关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常来自语言丰富的环境,早期的图书阅读能够带领幼儿超越他们原有的语言形态。
3.早期书写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学习书写的方式与学习识字和阅读图书相似,都要通过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他们先觉得好玩而在纸上涂涂画画,慢慢地了解了写字的各种形式,开始试着写出类似字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写字用途之后,学前儿童才能够真正学习写出跟成人一样的字来。即儿童首先了解书面语言是有意义的;然后认识写字是一再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进而发现这些笔画有许多变化方式;经过探索儿童进一步认识形成字的笔画只能有限度地变化;最后发现写字有次序和方位的规则。这些基本的书写策略的形成过程,同样是汉语儿童书写行为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