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最厉害的父母,都懂得顺着人性养孩子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543
阅读
0
回复
最厉害的父母,都懂得顺着人性养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王香雪
UID:23274
注册时间
2020-07-13
最后登录
2025-04-29
在线时间
24小时
发帖
1499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金币
1517
烩面
1491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引领讲师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5-30
网上曾有人列出如何逼孩子自律的十条方法:
闹铃一响,立马起床;
十分钟穿戴整齐;
每天坚持大声朗读……
内容虽然不错,只是,评论区的家长们却纷纷留言:
“看着挺好,但让娃做到太难了。”
“别说十条,我娃能做到第一条就不错了。”
人人都想让孩子变优秀,变自律。
只是,如何和孩子的惰性博弈,就显得十分困难。
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如果能用一些更人性的方式,效果或许会更好。
以下4个心理学效应,就可以帮助你看到人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现四两拨千斤。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妈妈的求助。
她很无奈,表示上初二的儿子,翘课、抽烟、还打父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但一开始的小孩,却不是这样。
转变,是从初中开始。
小升初之时,这位妈妈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就把他送到了当地的一所私立中学住校。
在那里,她还给儿子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早恋……
只是,没想到这样的严格教育,却让孩子的成绩一再下降。
不仅迟到、早退、翘课、早恋,而且还学会了吸烟,就连成绩也掉到了班上的最后几名。
气急败坏的妈妈,又想着惩罚儿子抄课文。
儿子哪会同意。
妈妈就直接把他按到书桌旁,逼着他抄。
没想到,这小子竟然直接把语文课本扔到了妈妈的身上。
妈妈反手给了他一巴掌,而他也在一气之下摔门就走。
你是不是会想,为什么这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么严重?
或许,是因为这位妈妈触发了“白熊效应”,直接激发起了孩子的叛逆心。
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这样一个实验。
他要求参与者,随便想点儿东西,除了白色的熊。
可不说还好,说了之后,参与者很快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只白熊。
可想而知,在教育孩子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越是不许,孩子越想尝试。
当家长对孩子说“不要跑!”,孩子听到的却是“跑!”;
当家长对孩子说“不要大吼大叫!”,孩子就会叫得更大声;
当家长对孩子说“不许碰!”,孩子更想拿起来摸摸看。
很多时候,不许、不准、不可以,这样禁止式的口吻,都会让孩子的心内多出来一头白熊,肆意冲击。
这也是父母越不让孩子做一件事儿,他却越来劲的原因。
学会放手,孩子反而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一位高级家庭指导师曾经分享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天,爸爸无意间发现儿子的裤兜里,装满了漂亮的小卡片。
他随手打开了几个,发现竟然是小女孩们给儿子写的“情书”。
又稚嫩,又可爱。
看着这些小纸条,他感到有些吃惊,毕竟,自家儿子才读五年级,竟然会有这些秘密。
然后,他没有声张,而是把这些“心意”原封不动地放了回去。
后来,父子俩闲来无事,就聊起了天。
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但直到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才和对方互相明确了心意,他们恋爱、结婚、还有了男孩。
关于儿子口袋里的小写小卡片,他是只字未提。
儿子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是天长地久。
那些小纸条,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这位爸爸呢,在这里其实是用了“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征集了17名大学生,分别将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大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寝室里,共同生活4个月。
4个月后,实验者让这些大学生相互评定室内人员,喜欢谁,不喜欢谁。
在相处的初期,同宿舍的人明显比不同宿舍的人要亲近;
然而到了后期,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走得比较近,成为影响“自己人效应”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
而如果你被认定为对方的“自己人”,他也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前文中的爸爸通过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路,让孩子成为“自己人”,巧妙地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认同。
然后,再轻描淡写地告知孩子,如何处理。
而孩子,也会更愿意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去改变。
前一阵子,李湘看王诗龄的一张旧照,在各个社交平台爆火。
照片中李湘望向女儿时,眼神中满是自豪与欣赏。
和很多家长喜欢打击式教育不同,李湘对王诗龄,一直是鼓励居多的。
而在妈妈无止尽的包容和爱中,王诗龄似乎也比同龄的孩子要自信,要勇敢,要争气。
8岁时,王诗龄画的《孔雀》就拍卖到了 12万。
9岁时,王诗龄就开了自己的画展。
12岁时,她还凭借一副《花园》获得了在法国卢浮宫参展的资格……
甚至在去了英国的最佳女校——博奈顿女校读书后,王诗龄居然还能凭借自己的绘画天分,打败学校90%的学生,获得奖金高达67万人民币的年度设计奖学金。
李湘的这种教育方式,和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不谋而合。
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伊迪丝·雅各布森,在实验开始之时去了一所小学,从学生中抽取了一批孩子的名单。
他们把这些孩子的名字写下来,给了老师,并告知他们,这些孩子将在未来大有发展。
虽然不能公示,但老师受到名单的暗示,平日里,就会对他们赞许更多,指责更少。
而这些孩子,也变得更加自信乐观,成长得更加优秀。
但其实,这些孩子不过是他们随机挑选出的普通人。
只是,在赞赏的作用下,孩子有了自信,也走向了更好的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态度,也会像这样形塑孩子的心态。
父母总是将指责放在嘴边,孩子身上的福气就会悄悄溜走。
父母如果能够多些赞赏、多些认可、多些包容,孩子就会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同,每个人都希望赢得人生中的小红花。
有位宝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宝贝,上一年级一个多月了,只是在体育课上,跳绳一个都跳不过去。
一开始,妈妈强迫自己小女儿练习。
只是,练着练着,孩子就变得垂头丧气,一提跳绳就闹脾气。
后来,她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转而开始给她制定微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孩子愿意出去练。
第二个小目标,不管动作标不标准,孩子能跳一个就行。
第三个小目标,从跳一个到跳十几个。
没想到,跳到十几个以后,孩子不仅不抗拒了,反而会主动提醒妈妈,要去跳绳了,甚至还让妈妈帮着拍视频打卡。
后来,在学习上,在练习乐器上,她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
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登门槛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在1966年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派人随机访问了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
也就是说,其实大家伙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较易完成的要求。
而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会更容易接受较大的要求。
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的时候,用小要求来登门槛,孩子就不会抗拒。
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得“得寸进尺”。
让孩子去够那个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不仅能激发他的信心,也能让他实现真正的成长。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曾说:“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的确,没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学着顺应人性去养孩子,不仅更省力,而且效果也会更好。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
www.yinlingyounao.com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