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00阅读
  • 0回复

我花14年把女儿养废休学: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充满了内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万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1-02
01我从来没有想过,休学这个词,有一天会出现在女儿身上。女儿今年14岁,读初二。从初一下半学期开始,我逐渐察觉到她有些不对劲。她的情绪波动很大,经常发脾气,可又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有时候我只是一句简单的提醒,不知怎么的,就触动到了她的逆鳞,会情绪控制不住地朝我大喊大叫。每天都在控诉: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作业量超标,根本写不完,自己困死了,都没时间睡觉,等等。一开始,我下意识地认为女儿只是单纯有了厌学情绪,学习动力不足。每次听她又张口抱怨,我就毫不客气地纠正她:
不吃苦哪有收获?你们现在的学习是累,但其他方面完全不用操心,很幸福了!
你看看你的同龄人,谁不是这个作息?大家都一样,怎么就你那么多怨言?
母女俩经常一言不合就大吵起来,家里的空气都充满着。那段时间,我只当女儿到了青春期,变得叛逆,虽然头疼生气,但也并没有多想。直到有一天,老师突然在她的本子上,发现厌世的倾向。学校老师有过处理学生情绪问题的经验,对女儿的情况非常警惕,马上就通知了我。惊慌之下,我下意识地调整了对女儿的态度。她说什么是什么,想干什么就做什么,我不再逼她做任何她不喜欢的事。即使成绩大幅下降,我想了解下原因,但看着女儿一脸的拒绝,我也不敢再问。本以为,自己处处顺着孩子,女儿的情绪能逐渐好起来。但没想到,女儿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她的脾气更差了,经常冲我发火、大吼,情绪崩溃,把自己锁在屋里不肯出来。请假次数也变得频繁,落下的课越来越多。我几乎都要崩溃了,不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每天都看着她的脸色行事,小心伺候,可为什么她还是不满意?实在没办法,我只能去求助周围的朋友,看看别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女儿快点好起来,但一个医生朋友的话却让我们措手不及。02他说:“治疗只是缓解她的情绪,想要真正帮助孩子,还需要家长调整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改变孩子当前的成长环境。孩子不愿意向前走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先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模式和教育方式,要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孩子改变。”我问他:“我已经很小心翼翼了,对学习也没有要求了,可为什么她总说我不理解她,充满对抗和敌意呢?”朋友回答道: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父母出于内疚、自责、恐惧的情绪,往往态度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过去的强势、命令,变为什么都顺着孩子,希望孩子能快乐,尽快好起来。但现实却事与愿违,父母越小心伺候,孩子越情绪化。问题反而陷入了僵局,甚至变得更糟糕。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 家庭“权利地位”的错位,孩子和父母依然处于“对立”状态过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是强势、命令、权威的一方。孩子休学后,父母变得顺从讨好、加倍小心翼翼,放纵孩子的学习,不敢管教干涉。孩子反而变成了“强势”的那个人,掌握着家里的氛围。然而,这种“权利地位”的错位,让孩子跟父母只是互换了一下位置,但又站到了相互的对立面。2. 父母的顺从与包容,让孩子认为自己被放弃了当孩子发现父母突然变了,开始放纵对她的种种要求时,不管表面多么强势,他们的内心都是极度恐慌的,还夹杂着一些委屈和愤怒。他们觉得父母是彻底放弃了自己,认为自己不会好了。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对正常的校园生活是渴望的,长期以来的灌输,也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焦虑情绪的影响,让她在想学习时很难投入,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而就在这时,她发现,原本站在身后不断盯着她的父母,竟然开始不管她了、“放弃”她了,甚至主动要求她不用太顾学习,健康就好。这种急转弯的调整与忽略,让孩子感受到一种被抛弃感,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他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问题所在。原来,女儿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痛苦的心理波动。而我却一直把问题都归咎到女儿身上,认为是她“出了问题”,恨不得有一颗灵丹妙药能赶紧给她吃下,立刻“痛改前非”,蜕变成我期待的模样。但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做,才能不再跟孩子“对立”,帮女儿走出休学的泥沼呢?朋友告诉我,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有些时候,这种爱摆错了地方。对于极度厌学、休学的孩子来说,做好以下两点很有效。031. 即使再心疼,也不要做孩子情绪的追随者,关爱好自己,才能有力量帮助孩子孩子焦虑时,整体的能量都非常低。这个时候,父母一定不要过度共情孩子的低能量,不能做孩子情绪的追随者。因为,如果父母跟孩子的情绪一致,那么孩子很难从家里获得正能量的改善和支持。父母应该做的,是调节、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去寻求科学的帮助,让自己先有力量。然后再去共情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和爱。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弄反。而我一开始就弄反了,女儿的痛苦让我十分心疼,我总是控制不住地就跟着她的情绪走了。现在,我明白我应该先努力去做一个有智慧、情绪稳定的妈妈。与此同时,我也尽力改变着和女儿的互动方式。看到女儿睡到日上三杆才起床,我会尽到家长的责任,温和但坚定的提醒她:就算在家也要正常作息,一会儿吃了饭去看看书。出乎我意料是,女儿不仅没发脾气,反而乖巧地嗯了一声。我想,应该是我的叮嘱,让她意识到,妈妈还想管着她,没有放弃她吧。之后女儿的一次倾诉,也验证了这一点。女儿告诉我,在她休学之后,觉得我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我的努力和付出,她都看在眼里。她知道,每天顺着自己情绪的妈妈有多辛苦,所以她感到很内疚也很羞愧,特别心疼我笨拙的改变。但另一方面,我的这种态度,又让她觉得压力很大,控制不住地烦躁。她会冲我大吼:“谁让你这样的!”、“你自找的!”而我却被吼了也不敢反驳,唯唯诺诺的样子让她非常后悔,痛恨自己对妈妈的行为:“我怎么能这样?”、“我还有没有心?”她每天都在这种失控的情绪里不断煎熬着自己,无法摆脱。到了我眼里,就成了喜怒无常,情况越来越差。现在想想,当时女儿多么需要我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啊,而我却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让孩子白白受苦。就这样,女儿的情绪日渐平复,母女俩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好。2. 调整亲子互动方式:从自怨自艾的负能量,走向探索人生未来方向的正能量过去,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强势的,这也是她最终出现情绪问题,休学的根本原因。从小到大,我经常跟女儿讲,自己的童年生活条件有多不好,但是通过努力奋斗,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我也希望能给她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期待她能有更好的发展。我的本意,是给她激励,让她明白如今的日子多么难得,希望她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然而,这种“以己度人”的灌输,是来自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孩子内心油然而生、自主自发的内在驱动力。时间久了,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她觉得学不好就是自己不行、对不起父母。女儿有情绪问题后,我的改变和顺从,就变成了一种情感绑架。在她看来,我的讨好,就是一种道德勒索,是在“逼”她尽快好起来:“你看妈妈都改变了,都这样了,你怎么还能不开心,怎么还能厌学呢,你还想让妈妈怎么样?”于是,明明相爱的母女,陷入了亲子对立的恶性循环。现在,通过自我觉察,我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良的亲子互动模式。我不再把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直接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我告诉女儿:成绩不是唯一考核的标准,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热爱和兴趣所在。女儿问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呢?我告诉她,很简单,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想想从小到大,你对什么事情最感兴趣,什么事是你相对轻松就能做好,获得认可和夸赞的,那就是你的天赋所在。女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第二天,她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觉得自己以后应该当一个作家。我笑着问她,为什么呀?女儿的眼睛亮闪闪的,认真地说:因为我小时候喜欢看书,也没怎么使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说特别好。但后来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就顾不上写了。四年级时我还写过小说呢,我都快忘了。我鼓励她:那就好好加油,别埋没了你的天赋!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可见,面对有焦虑情绪的孩子,父母不能被孩子的负面情绪绑架,进而变得不敢对孩子提要求。而应用科学的引导和管教,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从那之后,女儿又找回了人生的方向以及努力的动力,她也明白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好好学习,考上高中,再读大学。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心情起伏时,女儿也很乐意跟我沟通,一起探讨解决方案。不到半年,再去检查时,女儿的焦虑情绪状态已经不见了。回顾陪伴女儿走出厌学、焦虑、休学困境的这一路,我想跟父母们分享:其实我们都没有错,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才造成了当下各种青春期问题和亲子矛盾。如果你的孩子,也遭遇厌学、焦虑情绪等青春期心理困扰,千万不要因为内疚或者慌乱,就选择讨好、顺从孩子。这样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加重孩子的内心创伤。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先关爱好自己,帮助自己成长起来,进而才能对孩子的人生有所助益。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