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6阅读
  • 0回复

孩子经常说这几句话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过不去的坎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2-07
语言会反应出父母和孩子最真实的心理情况。孩子的口头禅里就隐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隐藏着孩子长久以来不被看到的情绪。
也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你跟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01“不是我”
“沙发怎么这么乱?”

“不是我弄的。”
“我的口红怎么找不着了?”
“不是我拿的。”
有些孩子,无论大人说什么,问什么,他都习惯性否定。不是、没有、不会,否认三连。其实,不止是孩子,我们身边的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
“换下的衣服怎么放这啦?”

“你没看我忙活一天了,到家还得赶紧做饭,哪有时间把衣服挂起来。”
哪怕你是好心提醒,哪怕你只是陈述下事实,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否认。好像不立马否认,他整个人就会被否定一样。其实,习惯性否定别人的人,只是因为长期被否定,缺乏对自身的认同感,也就是不够自信。因为被说“不对、“不行”的次数太多了。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糟糕的,为了不让自己难受,不成为一个父母口中糟糕的孩子。孩子心理启用了一种防御机制——在你否定我之前,我先否定你。在你不认可我之前,我先把自己摘干净。哪怕发生矛盾、被责怪,也好过永远被否定。所以,一个经常否认的孩子,其实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 该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转换视角,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 以整体成长来看,夸进步我们之所以总是忍不住唠叨孩子,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比如做事磨蹭,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当然,这些都是站在成人的标准下来看的。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孩子自身成长的角度来看待现在的问题,那整个就是人类幼崽进步史。哪怕是同一个不足,放在整个成长史中也是有进步的。稍加分析,咱就能找到不断激励孩子的方法。就拿我的女儿来说,从小到大最大的问题就是急躁。但今年和去年比,她也明显戒焦戒躁了很多。最起码,练琴时,我偶尔置喙一两句,或练口算连续错误也不会再气急败坏。当弟弟耍赖不听话时,她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不是直接血脉压制。所以你往回多看看,孩子一直是在进步的。其实我们也知道,但是选择性忽略了,总以为眼下要求高一点,孩子以后就更完美一点。其实,让孩子完美的并非你的高要求,而是他自己的成长规律,我们要给到他这些空间。2. 以收获过程来看,接纳失败现在的父母,都见不得孩子失败或比别人差。中国家长最缺的,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过程的心态。我们只认为好的结果才叫收获,不把失败当作获得经验的机会。相反国外的学校,会大力鼓励孩子去尝试明知道会失败的活动。明知道你做不好、会搞砸,也会忽悠孩子试试啊,试试呗!其实,一件事做不好,并不是失败,只是一次行不通的经验而已。而这条行不通,那就再尝试另一条。只有被允许不断尝试的孩子,他才能有一颗越挫越勇的强大内心。也只有被接纳的孩子,他才有相信自己的底气。02“算了,反正......”
“算了,不说了,反正你也不会同意。”

“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
“反正我说什么你也不会听。”
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反正的出现,代表期待别人做一些事,却害怕得不到。反正前说的是反话,后边跟着的才是期待你做的事情。(包括“随便”也是,孩子并不是真随便,只是通过随便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之前期待落空,不想再体验失落的伤害,所以开始降低自己的期待,用“反正”来掩饰期待。同时也用气人的反话来保护自己那颗长时间不被满足,已经受伤的心。这并不是孩子叛逆,也不是想跟你对着干,而是一种求救。因为需求被忽视的次数多了,想法被否定的次数太多了,所以孩子假装不在乎。孩子会从心理上开始逐渐远离让自己失望的人,但父母却认为是孩子大了,开始变得不听话。
  • 该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反话正过来,看见孩子反正后的真实需求。反正后边跟的其实是孩子心里希望我们做的:
反正都是我的错,其实是在说“你能不要什么都怪我吗?”

反正我说了你也不让我吃,其实在说“我希望你能再让我吃个冰棍”。
明白了孩子的真实意思后,我们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及时回应孩子的期待。夏天的时候,女儿每天都很想吃好几根冰棍,我总是不耐烦地拒绝“不行,你不知道自己今天已经吃过2根了吗?”(我不耐烦,是因为她都7岁了,我认为她早已能自己判断做事对错,不该明知故犯)。然后有一天,她又说,“妈妈......我想......算了,反正你肯定不让我吃。”我便是在那一刻,体验了孩子为什么要“瞒着”大人。感觉很不好,我便反思。其实是我的问题,于是我告诉她:
“我知道你还想吃,但今天确实也不能再吃了,你要是热,咱们喝点冰水;你要是馋,妈妈给你打杯奶昔。”
后来她又提过很多次,每次我都真诚地解释原因。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粗暴地用父母的权威打发她。小事上你敷衍她,未来大事上,她就会欺瞒你。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做不到或无理的要求,我们也可以拒绝。孩子其实是可以接受正面拒绝的,前提是你要说出让他认同的原因。他提每个要求的时候,心中都是有两手打算的。只要被拒绝的心服口服,他其实是不会失望的。[size=;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var(--articleFontsize)]03“妈妈,我这样你生气吗?”朋友的孩子最近,开始啃手指,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行。后来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期间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会问“妈妈,我拿玻璃杯你生气吗?”、“妈妈,我吃饼干你生气吗?”......没一会,朋友被问烦了,不耐烦地说:“干什么是你自己的事,你老问我干嘛?。”孩子被吼得一愣,然后过一会又小心翼翼地问:“妈妈,你生气了吗?”朋友哭笑不得,但我却看到了孩子小心翼翼地维护妈妈情绪的心。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年人,成年人可以有很多选择,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你若让我感到生气,那就冷战到底。而孩子渴望的只有父母的爱,他没有选择权,即使父母总是发火,情绪阴晴不定,总是对自己大吼大叫,让自己惶恐不安,他们也会出于本能地靠近父母。所以,他们才不断地询问“我这样,你会生气吗?”,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而惹怒父母。但其实,他怕的不止是你生气,更怕你因此不爱他。所以啊,当孩子经常说出这句话,说明这段时间你在孩子面前是比较情绪化的,让孩子的安全感丧失。就像朋友家的孩子啃指甲也源自孩子内心的焦虑、不安。
  • 该怎么办?
其实,方法很简单也很难,就是带着一份自觉。我每次想跟孩子们发火的时候,总会跟自己说一句“是我单方面决定,把他们带到世上来的,他们除了我(家人),没有别人。我不就是仗着这一点随意发脾气吗?”许多时候,想到这一点,我就能瞬间冷静。父母总是对孩子百般要求,可是孩子又对父母要求过什么呢?他们想要的无非是父母心平气和的沟通与陪伴,是自己犯错后父母能够多一点耐心。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我们要表达的不是对孩子的愤怒,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因为对他足够的爱,对这件事才格外关注/生气。就比如遇到弟弟挑食不肯吃饭的情况,换以前姐姐小时候,我肯定会暴怒。而现在我虽然也生气,但是我不会以“爱的收回”的方式,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我会告诉他:
“妈妈希望你长高一点,但是妈妈做的这些食物你不爱吃,我感觉很生气很郁闷,这可怎么办呢?”(此时我向他传递的是一种以爱为出发点的信号)
而不是直接生气地指责:
“你怎么什么都不爱吃?不爱吃就别吃了!”(对孩子否定,你挑食、别吃了、不管你了、不爱你了)
好的管教应当是在爱与尊重中结束,让孩子知道,是他的行为让父母生气、担心、焦虑了,而不是因为他这个人不值得父母爱了。爸爸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们,如果能做好/完成某件事,那就更好了!只有爱,可以抚育孩子成长中的一切不安。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