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 ..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626
阅读
0
回复
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卢灿
UID:23334
注册时间
2023-02-05
最后登录
2025-02-10
在线时间
50小时
发帖
62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金币
952
烩面
625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引领讲师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1-06
孩子并不会“无缘无故”得心病,当父母意识不到问题存在时,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很多人认为,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一定是父母太强势、
一定是家庭不完整、一定是学习压力大
……总之,我们家很普通,很温馨,青少年抑郁离我们很远。
但现实似乎并非总是如此。
最近,我接触了3个家庭,颠覆了我的认知。这3个家庭,父母教育风格开明,不逼着孩子一定要成绩拔尖,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夫妻关系也蛮好,孩子竟然“毫无征兆”地抑郁了。
孩子真的会无缘无故得“心病”吗?
一切正常的家庭,为何没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游小挺老师。
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游小挺老师曾是一名记者,儿子青春期时一度
成绩波动、沉迷游戏、
亲子关系紧张。为了孩子教育,她
转行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犯过错、纠结过、反省过、痛苦过,最后游小挺用智慧的方式找到和孩子相处的平衡点。明年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儿子,如今已在纽约华尔街找到顶级证券交易公司的工作,从事量化投资。
游小挺老师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回望自己走过弯路,她会今天的父母哪些建议。
(为方便叙述,以下内容将以游小挺老师第一人称展开。)
我很尊重孩子,
为什么他还是心理出问题了?
为什么现在的那么焦虑?父母很尊重孩子,夫妻关系不错,为什么孩子还是出问题了呢?
有几个方面原因。
1.高竞争社会,没人独善其身
首先,
我们处在比较卷、比较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势必渗透到每个家庭成员。
比如新手妈妈产假满4个月,就要去上班了,工作压力大,又还要哺乳,身心俱疲。
在婴幼儿早期,浮躁不安的母亲无法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影响孩子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我们常说,母婴依恋关系状态,铸就了孩子一辈子的人格底色。
我们所见,那些新生儿黄疸住院照光、早产住保温箱,早期有母婴分离的孩子,就会非常“难养”。
我们在做心理咨询个案前期会搜集基本信息,看他是否有早期重大的分离事件,孕期妈妈的情绪状态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2.没有建立真实的自体。
父母觉得教育子女没有大的问题,但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我们太好面子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真实的自体。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
北大徐凯文老师一直说“空心人”,说的就是假性自体——他们一举一动都围绕别人在转,没有真实的自我,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非常迷茫。
如果父母特别好面子,孩子也会下意识看别人脸色,看起来他社会功能不错,但可能抑郁和焦虑程度非常深了。
我接触抑郁症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
攻击向内,他非常害怕对外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根源就是真实自体的缺失。
3.缺乏边界感,亲子共生倾向
父母觉得,我对孩子很好啊,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孩子眼睛瞥了一眼这个菜,妈妈马上就把菜给他夹到碗里;孩子生气了,妈妈比孩子更生气;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孩子的表现直接影响妈妈的情绪。
这其实是缺乏界限感,出现了亲子共生关系,结果也是影响孩子的自体形成。
被父母长辈过度回应的孩子,会非常烦躁,他被粘连到几乎没办法呼吸。
现在的父母的确不太会有暴力行为了,但和孩子的沟通依然存在太多边界不清的问题。
比如全职妈妈跟丈夫关系不好,孩子就成了她的寄托,甚至是情绪的垃圾桶,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不了两个人的压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孩子依然出现各种问题,那不妨对照上述找找原因。
父母开始改变
孩子才能向好
教育因果轮回很快,
你在孩子小时候是怎么对待他,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怎么对待你。
如果一个家庭里,孩子有了心理障碍,让父母体会到战战兢兢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得看孩子脸色,那父母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养育经历,自己是否是个情绪化的人,让孩子处在紧张里,害怕突如其来的责骂?
现在社会相对越来越开放,孩子们也越来越少压抑自己的感受,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询需求不少。在做初中以下孩子的咨询时,
我基本都是做家庭系统,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太弱小了,需要全家人一起帮助他。
1.父母放下自恋,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们给孩子做心理咨询时,不会急着矫正他们的认知,而是去了解他、接纳他。一个人只有被充分接纳和理解后,他的认知才有可能动摇。
就像很多父母说:“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日子那么好过,我们也尊重他,他还是抑郁了。”这句话里就透露着父母的自恋,他其实意识不到,自己并不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还停留在“我没错”,孩子当然抗拒了。但如果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在某方面做错了,转变就开始了。
2.幼时充分回应,长大划清界限
孩子在3岁之前,父母充分回应,放下手机高效陪伴,孩子在妈妈神光笼罩之下,很有安全感,也更安定。
孩子长大后,父母要逐渐“划清界限”,给孩子发展自体提供空间。
比如你在单位挨了老板的批,回到家心情很不好,但你不会因此对孩子乱发脾气,他不需要对你的情绪负责。
对父母的要求仅仅是是做个正常人,你是健康的,孩子就健康。
3.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
虽然孩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但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
我是从心理学角度谈成长规律,如果你能做到回应、界限、情绪管理、重视孩子自体发展,教育之路就会走得比较轻松,孩子也能尽其所能发展天赋能力。
但人的成长是螺旋上升的,也不可能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所以之前做得不够好,也不要着急,要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
从年级百名到前三
靠的是父母的“不管”
从事心理行业前,我是媒体记者,转行恰恰跟儿子的教育有关。
那时候儿子读4、5年级,行为上出现各种“反常”,脾气很强,擅长给我制造难堪,孩子的种种变化让我身心俱疲。
此外,他特别喜欢玩游戏,我们其实并没有太限制他玩游戏。每天玩一小时?不肯,一直闹。
我的焦虑在他小升初时到达了顶峰。
他其实成绩并不差,班上前十名。但因为大环境如此紧张,让我坐立难安,找关系受挫,令我更是倍感焦虑!极度混乱时,我打坐了一个下午。
打坐的时候,我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就像水里的杂质一样慢慢沉淀下来,心里智慧的那部分就升起来了。
我突然想通一件事:
我为什么不信任我的儿子?
现在回想起来,
我和儿子当时是有共生关系的嫌疑,我很多期待放在他身上,我跟他的界限也是不清晰,因此他的学业如此牵动我。
随着孩子长大, 他会对这种「共生」感到不对劲,而我也会觉得很累。
问题核心不是孩子能不能拿到理想的录取结果,而是我需要处理自己的挫败。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主动切断了和儿子这部分的连接——他的学习归他。
记得有一次他考了70多分来,找我签名。我一边签字一边说:妈妈再也不生气了,你考得再差妈妈也不生气。他“唰”得一下,把考卷抽走,说:“你不生气我生气!”
开始他也不能适应这种分离,后来他尝到了学业独立的好处,他无论考得多差,我只会安慰他,不会有任何责备。
我看到他考前还在打游戏,会过去问一句:你都复习好了吗?他说复习好了,我就不管他了,不会再唠叨第二句。
放手的结果是,他顺利拿到了心仪初中的录取,整个初中三年学业飞速发展,从年级百名跃升到前三。
高中转轨体制外,留学申请,他都自己做决定。高中毕业时,他的标化成绩是:托福119分,SAT1560,IB预估满分,还拿到了信奥赛的全国一等奖。
换句话说,
父母放手,并不会耽误孩子成为学霸。
回头看我当时写的教育博客,我跟大多数现在家长一样,该犯的错一样没落下。比如我逼迫孩子学钢琴,活生生毁了一个钢琴的好苗子,我情绪也不够稳定。
但好在我及时自省并纠正,此后我们两个之间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他也越来越独立。
游戏并非洪水猛兽
最后来说说父母们痛恨的“手机游戏”。我家孩子玩游戏也挺狠的,我也曾经备受困扰。
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
但我认为“游戏”并非全然都是负面的。
不要孩子一玩游戏,父母就非常抵触,形成斗争的状态,结果游戏反而成了亲子双方斗争的工具,掩盖了真实的矛盾。
孩子玩游戏,你要分析他背后的需求。
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为了放松。我们开玩笑说,一旦你给孩子玩游戏设置一个KPI,大部分孩子立马就不玩了,因为太紧张了,得不到放松。
我们判断“游戏成瘾”是看他是否除了玩游戏,别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如果他能放下手中的游戏,参与到团队活动,去运动,去接触真实世界,事情就还没糟糕到那份上。
我儿子从小玩游戏,特别好钻研那款“植物大战僵尸”,疫情回国期间还在玩。我很好奇,为什么同一款游戏他能玩那么久。
他告诉我,他在玩的是“排列组合”的游戏,他是当
数学游戏在玩。他设计了一款经典阵型,到现在还是植物大战僵尸论坛上的精华帖,前后写了几万字的攻略。
我当时能放手让他玩游戏,让他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是因为我看到他写的攻略——
思路清晰、案例丰富、术语陌生,已经是我完全不懂的领域了。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跟学习是一样的,研究规律,归纳总结,分享经验。
明年,他就要从南加大研究生毕业,也已经在纽约找到自己特别满意的工作。可以说,“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奠定了他未来工作的基础!
结语
有时我也挺心疼现在的父母。
他们之所以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可能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用某种方式保护过自己,所以会对此产生执念,老逼着孩子必须要成绩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反作用。
作为父母,时时自省,跟孩子大部分互动是不是愉悦,是不是有界限感。好在人的身心健康并非不可逆转,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
一旦你偏离中道太远,就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能把你揪回来。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
www.yinlingyounao.com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