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97阅读
  • 0回复

50%抑郁患者为学生:这类父母,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一定要注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抑郁?”
“她衣食无忧,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用为任何事烦恼,只需要学习,她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生了女儿后,李莹就做了全职妈妈。
她做全职妈妈的目标很明确,为了教育和陪伴女儿。
女儿也没有辜负她,5岁上学,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优秀,考上了重点高中,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一个全职妈妈来说,这算是最满意的“回报”了,但一切在女儿15岁那年戛然而止。
那年,读高一的女儿告诉丈夫,她不想读书了。
丈夫把这个消息告诉李莹时,仿佛晴天霹雳。
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质问女儿,女儿哭着告诉她自己在学校特别痛苦,失眠、掉头发、透不过气……
女儿说,她已经拼尽全力去对抗这种状态,但是她真的“受不了”了。
和所有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的妈妈一样,她心疼女儿,可更揪心她可能无法上学的事实。
她去了女儿的学校,才知道孩子的抑郁症状已经出现了半年多,怕妈妈担心,女儿一直没说。
她带女儿去了医院,女儿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女儿退了学,进入了漫长的治疗期,这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整个家庭的考验。
李莹最纠结的就是: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这样的病?


是啊,小孩怎么会抑郁呢?
在听到类似的故事时,做大人的总是难免会发出这样一声感慨。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曾普遍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得抑郁症;
在80年代以后,经过一系列科学研究,才改变了这种错误的论断。
抑郁从来就不是成年人的专属。
在《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字: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抑郁发病群体人数的30%;
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我们常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孩子,可阳光背面,青少年的抑郁问题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得多。
让人难过的是,在抑郁症面前,孩子是天然的弱者。
他们既不像成年人那样可以洞察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也很难自主对外寻求帮助。
一个几年前的数据,五个青少年抑郁者中,只有一个能得到必须的帮助。
就像李莹的女儿,在确诊前已经有很多“不对劲”的地方——
比如,好几次跟妈妈提到:“我感觉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没有人愿意跟我玩……”
比如,妈妈的一句指责会让她大哭,而且记在心上很久很久……
比如,她已经很久没开心过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抑郁像是一条深邃的河,每一个被抑郁“抓”住的孩子,都曾经努力挣扎呼救过,只是那个过程要么被忽略,要么被视而不见没当回事。


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
造成一个孩子抑郁症的原因是复杂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父母压力。
除去外界因素,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
李莹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女儿报了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为了成绩,抹杀掉孩子所有的爱好。
每周日,李莹都会提前给女儿做好下周计划表,精确到分。
女儿的生活完全按照这张计划表进行,分毫不差,她就像监工一样,不停催促女儿要干这个干那个,女儿只需要绝对服从。
女儿的成绩单,是她的晴雨表,客厅里的奖状证书墙,是她的骄傲,是孩子的大山。
高压之下,女儿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大把大把掉头发;
每天早上一想起上学,就开始恶心发呕,实在太痛苦了,她就使劲咬自己的胳膊,身体的痛苦暂时缓解了心里的痛。
她会莫名其妙喘不上起气,胸口憋闷,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说:“算了吧,别坚持了,太累了”,还有一个声音说:“你在干什么,加油啊,坚持啊。”
这两个声音不停打架,弄得孩子精疲力竭。
让人窒息的不是孩子抑郁,而是当孩子已经绝望无助时,依然得不到妈妈的回应,依然在高压下喘不过来气,依然要忍受“我还不是为了你”的指责。
女儿对妈妈说:
“我最近睡不好觉,翻来覆去都睡不着。”
妈妈说:“还是白天不够用功啊,要是功夫用到家了,倒头就能睡。”
女儿对妈妈说:
“最近我一直在掉头发,不知道为什么,一大把一大把,我有点害怕。”
妈妈只是买了防脱洗发水,又开始逼她多吃点核桃和芝麻,让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担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孩子在抑郁后的“自救”,都是本能地向自己最亲近的人求助,比如父母、朋友、老师……
可他们看不到那个不停地向自己求助的孩子,只是把这些当成TA的不努力、不坚强、不想好好学习的借口。
强势、否定、忽视,都是加在孩子身上的稻草,你不知道哪一根最终压垮了他。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她只是矫情。”
“我的孩子生病了,我还觉得他一直挺开心。”
在孩子的笑脸背后,他们的世界或许已经下起了滂沱大雨。
可站在雨中的孩子,身边都站着无法读懂他们的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们都能读懂孩子吗?
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和“矫情”,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在治疗之前,它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包容理解。
来自最亲密的人的共情,是一个人能获得的最大的力量。
孩子的自我认知是在成长中逐渐建立的,绝大部分来自父母。
如果在父母那里,他得到的是肯定、赞美和鼓励;
出现错误时,父母教他的是如何面对和改正,那么他得到的一定都是正能量和“越来越好”的体验。
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不管如何努力,得到的都是父母的挑剔、否定、轻视甚至指责;
当他犯了错误,就像被抓到小辫子一样不依不饶,他的本能反应会是害怕而不是如何改正,他周围都是负能量,一切只会“越来越糟”。

如何预防孩子抑郁?
1、和孩子建立安全信任和爱的关系。
不是以你的标准,是孩子感到安全、可以信任你,感到被爱,感到温暖,不是你认为的爱。
2、把握你起伏不定的情绪。
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的与孩子交流。
因为你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让孩子无法信任你,让孩子惶恐不安,无法靠近你。
3. 好好爱你的爱人,与爱人和谐相处,建立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是孩子安全的港湾,家里没有安宁和温暖,孩子就失去了基本的安全和对生活的希望。
4. 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尊重TA、理解TA,做孩子坚实的后盾。
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期待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成为你梦想的孩子。
在Ta人生的低谷中,做ta 的第一个托底的人。
对孩子来说,看到、陪伴和支持是最重要的。
当他意识到“爸爸妈妈是懂我的”“爸爸妈妈永远都会陪着我”“不管做什么,都有人支持我”的时候,无论TA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得到力量。
那些淋着大雨的孩子,一直在等一把伞,伞下的人用最温柔的话告诉你:
别怕,宝贝,我们一直都在。”

每个父母的手中都有一把伞,当你愿意为孩子撑开的时候,你就为他撑起了一个新的世界。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