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5阅读
  • 0回复

孩子染发被自己父母数落:孩子被贴上什么标签,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个视频,一女生染了个淡紫色头发回家后,被母亲狠狠数落了一顿。
她不停地强调:“弄成这样,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我是妈妈才会跟你这样说呢。”
女孩则掩面哭泣,委屈地说:“染什么颜色的头发,跟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关系吗?
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但是你们不能这样看我。你这样说我,比骂我都戳心窝子。
把我说成这么不伦不类轻浮的标签,就因为一个头发,贴这样的标签是不是对我太不公平了?”
妈妈原本是好意,不想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打扮,让女儿受到别人的诟病。
可是,她没有意识到,孩子并不会对别人的指手画脚太在意,她们更在意的是最亲近人的看法。
侮辱性的谩骂,无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她们感觉沮丧和愤怒。
父母不能只是因为在意他人的看法,就按照想象中的外在标准,随意地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因为对他们来说,父母才是最重要的人。你怎么看待孩子,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差评
会让孩子的内心往负向扎根


“羞辱式”的批评,不会让孩子服从管教,去感恩父母的提醒,改善自己的行为。
相反,她们只会觉得没有被无条件的爱,没有被接纳,内心会很受伤。
使性格较温顺的孩子,变得沮丧不自信。
纪录片《不好说特想听》中,27岁的时尚公关天天,外面看上去挺光鲜,但内心经常孤独无助非常脆弱。
他创业初期,因为付不起房租,当客户全年无休的“私人保姆”,为了拿到项目喝酒到胃出血进医院。
但是这些他从来没有跟家人提过,不管有多痛有多苦他都自己咬牙坚持,因为无处诉说,内心非常缺爱。
妈妈在他心中是一个严苛控制、冷酷无情的形象。
从来没送过他上学,给他买想吃的东西。总是侵犯孩子隐私,要求其按照妈妈的要求生活。
很少给零花钱,18岁以后天天出国,妈妈再也没提供经济支持,明确母子从此就是借贷关系。


这种打压、独立化的训练,的确是把孩子“逼”出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只是,也让他们的心跌入了谷底。




孩子只是强撑起来活着,而不是幸福地生活,那种沮丧、无奈、缺爱的感觉会一直留在心中。
让孩子以吃苦为目的去体验苦日子,他会真的过得很苦。家长刻意营造出来的“挫折教育”,会让孩子的心养得越来越脆弱。
使自我意识强的孩子,叛逆更不服管教。
热播剧《长相思》的涂山篌,从小到大都很努力也很优秀,对弟弟涂山璟特别照顾,兄弟俩相亲相爱。
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得不到母亲的一句好听话,永远都在夸赞弟弟优秀懂事,否定和打压他。
直到母亲去世,涂山篌都没有得到一句肯定,他从此性情大变,彻底活在了仇恨中,真正变成了母亲成天骂的那个形象。
将从小最爱的弟弟赶尽杀绝,跟爱人反目成仇,伤人又伤己,最终什么也没得到。
很多父母明明很爱孩子,却总是习惯性地打压他们,这样的语言大家经常听到:
“真是把你惯坏了,日子过得太好,不懂得珍惜,真应该把你扔出去外面吃吃苦。”
“这么好的条件都不好好学习,现在不努力,以后就等着受罪吧。”
“我都是为你好,你还跟我吵,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白眼狼”。
父母这些带着“刺”的关心,会深深地扎进孩子心里,滋生怨气和仇恨,故意去活成父母口中描述的那个不堪的样子。
差评,不会让孩子行为变好,只会让他心态变差。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就要先从语言和态度上去改变负向聚焦的模式。
好评
会让孩子朝正向奔跑


良言一句三冬暖,多跟孩子用充满正能量的语言说话,他更乐意听愿意做。
在爱与肯定中成长的孩子,更能活出他本来的样子,拥有应对风雨的勇气和享受阳光的心力。
前不久,山东一位小学老师分享了班里一个孩子,从一学习就哭到成绩从D到A的转变。
一次次的引导和表扬,都在这个孩子身上起了化学反应,他的状态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这位小男孩刚上学的时候,总是很爱哭,不讲卫生,手永远是脏兮兮的,课桌画的乱七八糟,同桌也开始嫌弃他。
但是,老师不仅没有批评,而且鼓励他上台展示画功,他奇特的画风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一次表演中把大家逗笑了,慢慢地,同学们开始喜欢他愿意跟他做朋友。
老师从来不吝啬对他的表演,面对他不堪入目的试卷说,“你这次不再交白卷了啊,”然后说,“你已经两天没有上课睡觉了哦。”
在一学期这样的“糖衣炮弹”攻击下,这个孩子不仅成绩跳跃式提升,眼里也变得有光,越来越自信了。
真正有用的教育,不是成天唠叨他有什么不好,而是父母以身作则,用乐观的态度,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美好。
被称为“全网最美宝藏女孩”的小陈,生长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地区,早早结婚生子,却没多久就遭遇了丈夫意外去世。
21岁的她成为了单亲妈妈,没有得到一分钱丈夫的事故赔偿金,还被婆婆母女俩赶出了家门。
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带着孩子换了一个城市送外卖,用乐观的态度,积极努力地养育自己的孩子。
她的经历和那句,“为母则刚、全靠硬抗”,感动了无数人。现在,她不仅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也把孩子养得乖巧可人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生活的意义就是,跌倒之后,学会如何站起来”。
人生从来都是风雨兼程,我们无法时刻替孩子撑伞,但可以让他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避雨。
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习得良好的心态,遇到生活的挑战敢于迎难而上,活出自己的光芒。
摘掉标签
让孩子长成他本来的样子
孩子的成长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会摔跤会犯错,容易触怒他人。
但这很正常,父母不必一惊一乍,情绪稳定地处理,会让孩子更理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改善的方向。
①“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发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众预期时,要去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
既要看到问题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又要去探寻事情背后孩子的初衷,认真倾听他的理由,不强硬无端地下结论去指责。
② 莫把行为等同于品格
我们常做的一件事是,因为孩子的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去否定他整个人。
比如,“说的玩半小时游戏,你就玩了一个小时,这是不讲诚信的行为,品德有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会因为一件“错事”,把孩子定义成了“坏人”,杀伤力非常大。
父母要就事论事,不道德绑架。指明行为上的改正方向,比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全盘指责要有用。
③ 从细微之处渗透正能量
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觉得夸孩子聪明懂事,就是在肯定他们了,实际上盲目的夸赞更让孩子不知所措。
有一个方法是,用语言重复孩子的行为,比如,“宝宝今天写字好认真啊”“哇塞,宝贝都会擦桌子了”…
这些从生活细节上点点滴滴的肯定,会让孩子有种“好的行为总是被看得见”的感觉,从而树立正向的价值感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④ 给孩子更多时间成长
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做对的事,状态经常会起起伏伏。别因为一时的行为,就断定孩子的整个人生。
要拉长时间轴,从长远的眼光看未来。
允许孩子在反复的犯错中,自己体悟出更好的应对方式,那种效果比父母直接告诉答案收获更大。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讨论“我是为你好是不是扯”,马东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任何绝对地告诉你‘我是为你好’,且不容辩驳的,都值得警惕。”
因为,这句话打着关爱的旗号,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强化付出来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好,那样对他们反而是压力和束缚。只要用“爱的五种语言”,即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的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来关心和信任孩子。那样,他不仅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用心,更能用大爱去对待整个世界,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