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有松弛感的孩子?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712
阅读
0
回复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有松弛感的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卢灿
UID:23334
注册时间
2023-02-05
最后登录
2025-02-10
在线时间
50小时
发帖
62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金币
952
烩面
625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引领讲师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09
豆瓣最近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
大意是说,一个女孩和她的男朋友,看起来都有光鲜的生活和体面的工作。
但是,
女孩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男友却非常快乐
。
比如:
他们都学乐器。但她一路痛苦考级,之后再没碰过,而男友从不考级,就练习喜欢的曲子;
他们都有不错的工作。但她压力很大,干得很痛苦,而男友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们都爱猫咪。但她会训练猫咪学技能,猫做不到就会生气,而男友却一直对猫咪很耐心、很温柔。
她不明白:
为什么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下长大,两人的心态却差这么远?
直至她看到男友和父母的相处,她觉得找到了根源。
男友和他父母互相关心、有爱,却保持着适度的边界,很懂得尊重彼此。
她才发现:
原来这世上真的有人可以这么快乐,被这么轻盈地爱着。
而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没有这么“松弛”,所以她活得很“拧巴”。
不同的原生家庭,让她和男友的人生状态截然相反。
很多网友看完,都很羡慕女孩的男友,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家庭。
所以,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出有“松弛感”的孩子?
松弛感,通常是指人不拧巴,少焦虑,有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处理大多数事情,都表现得舒适自然。
它实质上透露出这个人很有安全感,自我认同度高。
比方说开头女孩提到的男朋友,就是松弛感很强的人。
他注重享受事情本身,很少受外界评判的影响,按照自己喜欢的步伐在生活。
显然,是他的父母给他提供了一个
健康、松弛
的成长环境。
而女孩正好相反,虽然优秀,但处处焦虑、拧巴,不容易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
她在对比之下认为,这和父母的养育方式相关。
缺乏松弛感,是长期生活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下的结果。
从心理学上来讲,
这3种类型的父母,可能更容易养育出不够松弛的孩子:
a.情绪不稳定型父母
父母自身情绪不稳定,可能使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比如经常发生矛盾、争吵。
或者是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不佳,表现为拿孩子发泄情绪,对待孩子的态度时好时坏等。
孩子作为家庭中较为弱小的成员,需要去应对来自父母情绪爆发带来的压力。
由此,
更容易带来专注力下降、
敏感自卑
、
缺失安全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内在压力和冲突过大。
而为了应对压力,孩子的大脑会分泌一种
“皮质醇”
。
“皮质醇”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类激素,如果分泌的量过大,或者持续分泌时间长,就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发育,严重的会让孩子出现“精神障碍”。
b.否定型父母
这种父母会经常打击、否定孩子,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出现“情绪摒除”。
也就是说,父母持有消极情绪有害的观念,试图尽快改变或消除消极情绪,通过忽略、转移注意或惩罚等方式,来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并使孩子觉得消极情绪是应该被排斥的。
比方说,一个小男孩怕黑,开始哭泣。
此时如果父母经常说:
“一个男孩子怕什么黑?”
他就会对此产生羞愧感,为了赢得父母的赞许和爱,很可能就会否认自己的感受,告诉自己不怕黑。
然而他怕黑的感受却仍然存在,他的头脑和内在就容易产生冲突。
当他越来越多的内在感受,特别是脆弱和犯错,得不到接纳的时候,他自身的真实经验被歪曲的程度就越大,内在冲突也会越来越大。
这就容易导致低自尊、防御和焦虑,而这些,则容易让孩子身心紧绷
。
c.控制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孩子加以管控。
他们通过资源控制,或者在情绪上表现失望、不赞成,威胁等,让孩子感到内疚、羞愧,以此控制孩子的心理。
此外,他们希望让孩子在情感上长久依赖父母,不要实现真正的独立。
在过度控制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尊心低下和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反社会行为。
就像前文提到的女孩所讲述的,父母与她相处的模式,让她自觉地想做个孝顺的女孩,挣钱寄回家,做父母的乖乖女。
但是,她依然会被指责
“一点都不关心家人的死活”
。
这种指责,让她感到特别委屈,也成功激起了她“不孝”的
羞耻感。
和父母的这种“拧巴”关系,让她不能像男朋友一样轻松前行。
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不完美的父母,但也有很多父母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探讨。
我们总结出,更具备“松弛感”的孩子,大多来自于这3类家庭:
a.让孩子笃信自己值得被爱
网上看到一位妈妈,为女儿做了一件未雨绸缪的事:
每个月都给女儿存一笔名为
“分手费”
的钱,目的是让女儿有足够的底气。
有底气与不喜欢的人分手,与不喜欢的城市分手,与不喜欢的食物分手,与不喜欢的工作分手……
“无论我遇到什么,我都是被妈妈深深爱着的那个人”。
这份爱,便是我们在生活中一路打怪升级的铠甲呀!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容易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内心充满积极的能量。
就更容易轻松面对人生,即便遇到困难,也更有力量度过那些相对艰难的时刻,自由地探索世界
b.对孩子的错误和脆弱如实接纳
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错误和脆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自由探索的边界,也深深影响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最近,微博上一个热门话题
“容错率高的家庭有多幸福”
,引起了热烈讨论。
里面是一个视频合集,视频中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孩子闯祸后,没有人情绪失控,也没有人指责抱怨,而是积极安抚情绪和想办法解决问题。
评论区,很多人都表示
“太羡慕了”
。
因为这些孩子,比起犯错后的崩溃、焦虑,ta们情绪更稳定,行动力更强。
这样的家庭,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齐心协力,共同面对。
著名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说:
“充满正能量的人,能带动周围的人变得秩序和美好。”
深以为然。
既然东西已经坏了,就不要去损坏感情了。
父母如实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哪怕这种感受是令人不愉快的,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孩子的内在感受得到共情,就不容易产生恐惧感,身心放松,从而有精力和勇气去体验人生。
父母允许自己犯错,同时允许孩子犯错,这样的家庭,才会更容易幸福。
c.培养孩子的“钝感力”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脸皮厚”的人往往心态好,抗挫折能力强,活得更为轻松一些。
这跟渡边纯一提到的“钝感力”相似。
钝感力,是相对于“过分敏感”而言的。
渡边纯一在《钝感力》书中形容道:
“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钝感力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拥有钝感力的人,有时候会显得对很多事不在乎,
而这份不在乎的背后,是强烈的“自我认知力”,也可以说是“自信力”。
ta们对于身边人的评价,或者是挫折,往往并不那么在意。
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在这个方面予以引导
。
想起前段时间,有个小男孩很沮丧地跟妈妈说:
“我今天在幼儿园举了三次手,老师都没叫我……”
妈妈听完后,先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你觉得你被老师忽视了,有点伤心是吗?”
孩子点头后,妈妈安抚了他的情绪,然后用他剥豌豆的例子引导他:
“你为什么不剥这颗豌豆,要剥另一颗呢?是因为你不喜欢另一颗吗?”
孩子回答道:
“不是,是因为豌豆太多了,我只能一颗一颗剥。”
接着,妈妈告诉孩子:
“你举手老师没叫你回答,不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你,而是因为小朋友太多了,老师要一个一个来照顾。”
“所以你可以耐心一点。以前或者以后,老师总有叫你回答的时候,对吗?”
这种引导,既温柔地安抚了孩子,又让孩子停止了内耗,学会客观看待外界的评价,提高“钝感力”,以后面对类似的事情,心态也会更好
。
也许很多人会问:
“如果我在一个紧张、高压力的家庭里长大,是不是意味着我就很难轻松前行,拥有幸福的人生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
“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最近我见了一位朋友,他看起来人通透了好多。
过去的他,成长在一个父母较为严苛的家庭,一直对自我要求很高。
加上工作是律师,身心长期紧绷,发展到失眠、厌食,不得不辞职回家休息。
我很好奇他为何会有如今的变化,他告诉我,前几年他发现有一家郊区的民宿可以工作换食宿,于是就去那里工作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自己种的生态食品,很健康。
房东夫妻给的工作大多是体力劳动,没有机会过度思虑,他整个人放松了不少。
再加上自己这几年一直跟随一位很有缘的心理咨询师,心情便慢慢好起来,身体的毛病也少了。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怎么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孩子
。
“让孩子如其所是,放松点”。
由他的变化得到启发,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2点,重新习得“松弛感”:
a.认知层面
尝试跳出身份,或者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以第三者视角,去理解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不再沉浸在“受害者”角色当中
。
虽然父母的养育,与后天的不松弛息息相关,但别人改变与否,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
不如把改造父母的精力省下来,去创造新的“客体关系”。
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你的负面情绪,帮你的心理空间扩容,让你获得成长。
没有一个完美开局,的确可惜。
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点点通关,一点点成长,一点点释放出生命的力量。
b.行为层面
从身体到心灵关爱自己。
调整作息,做减法,让身体得到休息,选择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比如瑜伽、冥想等,唤起身体的敏感性,让能量流畅起来。
或者多接触高能量的人和事物。
比如更多地与积极乐观的人保持联系,学习ta们身上的正能量等。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与这样的人相处久了,你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和松弛。
没能成长在宽松的家庭环境或许是遗憾,但我们可以尝试逐步培养自己的心力,为下一代打造这样的空间。
最后,
愿你我以更轻盈的状态,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滋养我们自己和孩子
。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
www.yinlingyounao.com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