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46阅读
  • 0回复

“新型家庭暴力”正在蔓延: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08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则视频,感慨万千。


一个父亲,赤裸上身,嘴里叼着烟,单脚踩在凳子上,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儿:


“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开车到工厂,停下车后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别人仓库里睡一小会儿,就热醒了。


36度的高温下,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


而小姑娘则摆弄着眼前的奥数资料,一脸委屈,眼泪盈满眼眶。


旁边的妈妈把这一幕拍下来后,配文:


“不善表达的他,很少对孩子说这么多话,他不怕吃苦,只是不想他的孩子跟他吃一样的苦。”


这话乍一听好像没毛病:


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努力读书,避免走父辈走过的路,吃父辈吃过的苦。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点儿不对:


父母通过展现“自己的痛苦”,来教育小孩。


小孩从中能得到的,无非两点:


小小年纪,就需要共情父母的痛苦,稍微放松一点儿,就会无比愧疚;


再也无法拥有“作为孩子”的那份简单的快乐。


评论区,还是有很多清醒的人:


其实,类似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


这就是大多数父母经常使用的“愧疚式教育”。


所谓愧疚式教育,是指父母通过诉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方式,情感绑架孩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


并且一代代传递下去。


所幸,这一代深受“愧疚式教育”荼毒的孩子长大后,没有习惯性地“拿来主义”,而是开始反思:


“愧疚式教育”,真的可以让孩子“听话”吗?

把生活的不如意转嫁给孩子
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以下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爸妈这么辛苦,你这个成绩对得起谁?”


“如果不生你,我现在早就是……”


“家里没钱,爸妈砸锅卖铁也供你读大学。”


孩子都是无条件爱父母的。


当他们听到父母这样的表述,内心会不自主升腾出一种罪恶感:


“都是我的错,才让爸爸、妈妈这么辛苦。”


“如果没有我,妈妈可以值得更好的人生。”


且不说不生孩子,父母是否真的会过上更轻松、质量更好的生活。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从父母决定生育一个孩子开始,给予得当的照顾和该有的培养,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


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造成父母痛苦的根源,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了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豆瓣高分台剧《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里,就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让人窒息。


这位妈妈,在女儿考了第一名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夸奖和鼓励。


而是强调这都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果:


“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会考第一名啊。”


女儿周末去上补习班,她在给女儿拿计程车费时,也不忘“叮嘱”一句:


“这些钱都是我省吃俭用来的,好好读书,不然就是不孝。”


甚至不惜拿自己的一生,去绑架孩子:


“你也不想想你爸妈是什么身份的人,你爸是系主任,我好歹也是留美博士。


如果没有生你,我现在早就当教授了。”


最后,女儿实在不堪这样的情感压迫。


想起母亲的种种“绑架”,她走到阳台的边沿,喃喃自语:


“反正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爱我。”


然后纵身一跃,毫无留恋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的确,父母可能会觉得:


我只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这有什么错。


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会逐渐远离“学习”本来的乐趣。


然后一遍遍地内疚,陷入“自我惩罚”的怪圈:


“都是因为我,才造成父母如今的困境。如果没有我,他们应该会过得更好吧。”


父母总以为,只要让孩子感到愧疚,就可以无视自己的需求,去服从父母的意愿。


实际却落入了“情感支配”的漩涡。


舒服了父母,痛苦了孩子。

为什么父母总是要让孩子感觉:
我对不起父母



网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父母总要让子女感觉对不起自己?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


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把你养大,你就是欠我的,你必须感恩我、报答我。


在这种父母眼里:


生养孩子是一种投资,是一种价值交换,也是一种养老保障。


所以,他们会乐此不疲地炮制愧疚的孩子,等孩子可以独立赚钱时,再理所应当地以“牺牲者”的名义,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要求。


这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情感勒索。


有段时间,我的同事莉莉看上去状态很不好。


一问才得知,老家父母又张口问她要钱了。


理由是要给家里买台新冰箱。


莉莉很不解,旧的冰箱还能用,冰箱这东西又不需要经常换。


但父母很坚持:


邻居家的新冰箱特别好用,我们又活不了几年了,想用一下科技新品。


莉莉都无语了。


年后,这已是父母第六次问她要钱了。


之前几次,不是购买沙发,就是想买保健品。


小到几百,大到几千。


如果莉莉工资过万,也无可厚非,但是莉莉才刚毕业,工资也只有3000多元。


除去房租、生活费,每月本已所剩无几。


而她自己为了省钱,房子租在城市的偏僻郊区,每天都要起个大早,坐很久的地铁来上班,晚上回家已是深夜。


不敢点贵的外卖,极少买新的衣服。


想换个电脑提升工作效率,存了几个月,钱还没有存够。


可每当莉莉想要诉说自己的难处时,父母总是会搬出那一套说辞:


“我们年轻的时候,起早贪黑,啥活都干,才供你念完大学,你现在就这样对待我们吗?”


莉莉无言以对,只好把卡里存了好久的1860元转了过去。


父母的索取,让她不堪重负,又无法拒绝。


情绪极度内耗,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确实,愧疚让莉莉很“听话”。


甚至很“孝顺”。


但很难说,这里面还剩下多少“爱”。

你想要表面的顺从
还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前几天,看到另一个令人无语的视频。


某高校举办18岁成人礼庆祝活动。


为了让效果更煽情,校方偷偷把孩子们的父母请了过来,并当场画上老年妆。


当孩子看到父母满头银发、老年斑遍布的模样,瞬间泪眼滂沱。


无独有偶。


有的学校还会让孩子通过磕头、洗脚、下跪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在这种被营造的氛围中,即使之前心中有再多不满,孩子们也会被集体洗脑,认为父母都是为了自己,才会变得如此苍老。


于是,父母说什么都同意,要求做什么都答应。


但是,这种情绪往往只是气氛营造的产物。


等回到现实生活中,当父母的要求违背自己的意愿时,自我意识较强的小孩,依旧是该顶嘴顶嘴,该叛逆叛逆。


究其原因。


愧疚式教育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反噬。


让原本温柔的性子,变得极端化,要不十分叛逆,要不极度自卑。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自从毕业之后,小米和家里的联系就越来越少。


工作在一线城市,回家要一天一夜的火车。


所以只有过年,她才回家探望一次。


母亲也总是向她抱怨:


“长大就翅膀硬了,父母说什么都不听了。


养个孩子有什么用,像养了个白眼狼。”


但其实,小米的内心也很委屈。


从小到大她都是个懂事的孩子,父母也一直向她灌输:


家里条件不好,要好好学习,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的付出。


所以,她一路走来从来没有任性过,总是谨小慎微地活着。


别人稍微对她好一点,她就觉得是莫大的优待;


遇到好的机会,也不敢为自己争取,觉得“我不配”;


凡事都没有主见,总是委屈自己的感受,去迎合、讨好别人。


这一切,都让她陷入严重的情绪内耗。


很久之后她才明白,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正是父母的“愧疚式教育”。


“但我不可能重新长大一回,所以只能下意识地远离。”


实际上,“愧疚式教育”之所以如此盛行,一个根本原因是:


特别省事。


任何时候,只要父母搬出那一套说辞,就能立马让一个孩子安静下来,内心歉疚,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但这种“有效”,治标不治本。


“愧疚式教育”的使用逻辑是:试图一招百用。


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正因如此,它的危害才被“忽略”了。


结果要么制造出一个痛苦的“服从傀儡”,要么制造一个冷漠的“受伤灵魂”。


如果你曾受到“愧疚式教育”的影响,希望你可以意识到:


把父母的生活还给父母。


确实,父母养育你很不容易,但你要试着找到那个“边界感”。


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负担”卸下去,轻装上阵。


你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报答她们,但千万别把他们生活的所有不幸都“归因”在自己身上。


另外,你真的很好,你值得一切的爱。


你不需要委屈自己去不断地讨好父母,去承接他们所有的期待和要求。


更不要把这种“讨好”,辐射到所有你遇到的人,包括你的恋人,你的领导,你的同事。


你的优秀不需要通过“讨好”来获得认可。


而如果你现在也成为了父母,那我想强调的一点是:


很多老一辈的父母,之所以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愧疚式教育”,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被正确爱过,他们也是被这样教育长大的。


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父母用心地倾听,合理地引导,持续地陪伴。


所以,希望在你可以理解父母局限的同时,将“愧疚式教育”的影响,在自己身上切断。


进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


1.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于很多成人世界的规则都不熟悉。


犯错是很正常的。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帮助孩子找到犯错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毛病。


而不是只是一味指责,否则下一次,孩子还会在同样的地方栽跟头。


2.尊重孩子感受;


虽然孩子年纪小,但是孩子什么都懂。


不要以为孩子没有情绪,他们只是难以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发现到孩子的情绪不适,尊重并予以重视,并且找到办法解决。


3.让孩子快乐长大吧。


童年本就短暂,所以更应该天真、无忧地长大。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便是承担属于自己的压力,将生活的艰难扛在肩上。


管住自己的倾诉欲,不要向孩子倾诉你的不易,孩子本不该承受那份艰难的。


真正的爱,不是怀有目的的索取。


而是发自内心付出,而是低谷时的温暖,更是坚定的托举。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