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87阅读
  • 0回复

用心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奎丽梅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3-30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的人生健康、快乐、好学、能干、顺利、幸福,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养着养着就事与愿违,长着长着就迷失了方向。
说到陪伴,很多父母自然会说:我们有陪啊,基本上没上班没加班就回家了,如果没空,也有老人家在陪……
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所谓的“问题少男”“问题少女”往往与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有关联。
而“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基本上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因此,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但是,陪伴不能停留在口上,也不能流于形式,用心陪伴才有效果和意义,因为,用心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一、陪伴的理解
陪,跟随在一起,在旁边做伴。伴,指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陪伴,指随同做伴。
以上是中文对“陪伴”一词的注解。
对照现实中为人父母通常的做法,
特别强调要改变几个误区:
1.陪伴不是控制
经常有家长对孩子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得饭都多,你要听我们的。”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能变为对孩子的绝对控制。例如: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样怎样,不这样做就不对,不对就要挨骂,甚至挨打。一个习惯了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会变得很压抑、没主见、没自信、缺乏胆量、缺乏创造力。
2.陪伴不是说教
严格要求没有错,但不能简单化的批评教育,甚至严厉训斥,例如:你吃饭必须10分钟吃完,不然就罚;你必须一小时内写完作业,不然就罚。说教式的教育,通常孩子都不愿意听,甚至会逆反。
3.陪伴不是跟踪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开始有自我的打算,有时候家长觉得要把小孩看紧一点,生怕孩子受欺负了、吃亏了、做坏事了等等,于是孩子去哪里,家长都紧紧跟随,甚至偷看日记、偷看信息、出门跟踪。
4.陪伴不是放任
有的家长怕孩子不高兴,为了讨好孩子,就说: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会保护你的,有什么事找我呀。于是乎,孩子没钱了,家长马上补够;孩子想玩游戏就随意玩,装备随便买。总之,孩子想去哪玩都自由,不够物资就给足。
5.陪伴不是应付
现代社会的工作者,工作繁多,人的精神压力大。很多家长,特别是男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小孩,时间久了,家长也觉得亏欠了孩子,所以也学着抽时间回家,可是回家还是电话不断、信息不停,家长的陪伴变成了应付,只是换到家里工作而已,孩子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家长没有很好的陪伴。
6.陪伴不是作秀
有的家长很在意外人的看法和评价,当别人讨论哪个家长对小孩好,哪个家长经常带孩子活动或陪伴孩子在花园玩时,家长就故意带着孩子出去给邻居或朋友看,并说:我们经常陪孩子出来的。
二、用心陪伴的意义
1.改善沟通,及时知道孩子所想、所需;
2.增进感情,用爱心去影响、感化孩子;
3.现身说法,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正能量;
4.共同进退,让孩子在困难面前练就坚强;
5.共度时光,让孩子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6.辅导学习,让孩子思考更细、进步更快;
7.随时引导,让孩子志向更远、眼界更宽;
8.舒缓压力,真诚做孩子的知心好友;
9.增强自信,让孩子体会到安全感;
10.体会美好,让孩子用心去发现美,珍惜美好。
三、用心陪伴的技巧
1.善用同理心
有时孩子对父母会表现出随意很多,什么话语随口就说,马上就有家长说:“怎么能这样跟父母说话,没大没小的。”
同理心,就是要我们将心比心,要尝试多方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做指责型的家长。例如:要求孩子放下手机,这是世界难题,那家长就要想想我们成年人能不能放下,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能放下;不许孩子沉迷电脑,那我们要想想电脑为何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们家长能不能也不沉迷电脑;不许孩子早恋,那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们当年成长期会不会也有萌动,当时是什么心情。有同理心,才能更好的引导。
通常,孩子就像“摄像头”,日夜看着你,从你的一举一动中观察、揣摩、学习。你经常发火,孩子就学会了不耐烦,你细致耐心待人,孩子就学会了同理心。
2.训练观察力
父母对孩子的观察力也是“爱”得是否深入的体现。此时的“爱”反映在对孩子的“察颜观色”上,发现不妥的现象及时与孩子沟通,该开导的开导,最后达成共识。
3.乐做倾听者
倾听,是不多说话,主要是听,用心的听,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倾听“花开”的声音。
做倾听者就是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倾听他想诉说什么,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父母平常也要善于适时表达:“我很想听你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我想你这么做一定有你的理由,你能具体讲讲,分享一下吗?”
主动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感受。当孩子敞开心扉时,先听怎么说,不急于评论。
4.保持包容心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家长要全心全意接纳孩子、包容孩子,但不是做讨好型的家长。家长要经常用鼓励性的言辞和孩子交流,不单在语言上勉励、认同,还要在语调、表情和动作上透露出你支持他的感受。还要包容孩子一次一次不同形式的小错误,鼓励他正视缺点和改正不足,学会勇敢、为善。时间久了,孩子获得源源不断的鼓励才能应对未来重重的挑战。
5.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是不断探究人和事的动力,也是创新意识的原动力。家长看孩子的眼神要“发光”,时刻对孩子保持好奇、保持兴趣,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例如:“你的想法听上去很棒、很特别,能告诉我你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吗?”。你欣赏孩子,孩子也会更喜欢和你沟通,他也越来越欣赏你。
同时,家长要对自然保持好奇,让生活充满好奇,让与孩子的共处充满期待。
6.适时懂示弱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依靠,自己有什么困难父母也能帮自己办,形象高大的样子,父母的话就算不想听也不敢说出口。为此,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有意的对孩子“示弱”,激发孩子的责任感,也提供机会让孩子说说他平常不敢说的话,例如:当一起去买东西,家长可以“示弱”,表示自己提不动那么多东西,需要孩子来帮助,看看他怎么说;当爬山时,家长可以“示弱”说腿疼,让孩子扶你走,让他有照顾父母的意识,也看看他有什么想说的……
7.给时间空间
家长需要适时为孩子创设成长的独处时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孩子有时候需要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玩、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听歌、一个人运动等等,此时不要打扰他。有时候,孩子把房门关上,不让父母进入,甚至在门口贴上“闲人免进”的告示,证明孩子长大了需要个人的空间了,需要尊重他。有时候,家长要邀约孩子一起玩耍或运动,能做到就会使孩子更快乐和外向。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需要家长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及时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向上,解除心中的困扰或烦恼。
8.设情境教育
孩子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对外界的人和事接触是很少的,孩子没经历过很多事情,一旦遇到困难险阻会不知所措,为此,家长创设一些情境来引导孩子,会事半功倍,意义深远。例如:尊老爱幼教育,带孩子去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为独身老人和孤儿、残疾儿童服务,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教育,带着孩子去农田尝试耕作,在共同劳动中体悟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光荣。让孩子倾听别人成功的故事,和孩子谈一些英雄人物,介绍一些境况不如我们的人,等等。
我们要给孩子最美好的东西,让孩子在美丽的世界里快乐行走,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9.积极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父母要努力做孩子的榜样,做值得孩子尊重的人,身体力行。
例如:
(1)看书。家长经常在家里看书,孩子经常能看到,特别是孩子睡醒时看到父母在看书,那对孩子无形上的教育是很大的,往往孩子会想,父母经常看书,那书籍肯定是好东西,自己也要看。引导孩子在睡觉前看一会儿书,特别的好。
(2)共处。父亲母亲的相处效果,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相处的状态。为此,做父母的,要让家庭和谐,父母相互不争不吵,积极、乐观、开朗、大方,则你的孩子也会是那样的。
(3)夸奖。带头学习别人的优点,正面夸奖他人的努力,而不是有意无意在宣扬成绩、职务、地位、金钱等。善于夸奖别人、欣赏别人。
(4)积极。家长要鼓励孩子慷慨大方,从小种下“积极”的心态,做事认真,对人热心。坚持下来,一定会收获积极的硕果。
10.学开分享会
适时开家庭分享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选择一个所有家人都合适的时间,不太长的时间。全家人参与,有议程、有话题。分享时轮流发言,说一说对其他每个家庭成员感激或赞赏的地方。先讨论孩子关心的问题,每次只谈论一个家长关心的问题。发扬聪明才智,一家人共同研究解决一些问题,其乐融融。
作为孩子的父母,相信必然会高度重视孩子的一切事情,自然也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家庭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相对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为人父母十分不易,孩子的成长问题却一直在路上。
曾有教育家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就有了温暖。
爱和温暖皆可从陪伴中来,孩子可以在父母的用心陪伴中体会到源源不断的爱和温暖。
用心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愿家家和顺,梦想花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