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排挤、被冷落……家长的第一反应特别重要!
孩子六岁以后就一般上学了,你的孩子在学校里是受欢迎,还是被孤立?韩国高分电影《我们的世界》,向无数家长揭开孩子世界里“孤立与被孤立” 不为人知的一面。
故事中的李善是个平凡的女孩,长相普通,成绩普通,家境普通。在班级中,她没有存在感,也没有朋友。为了极力融入以宝拉为首的女生小团体,李善拿着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跑去给宝拉祝贺,结果却发现,她拿到的是一个被戏弄的假地址。都说孩子的世界纯真善良,谁料竟也充满恶意。更可怕的是,不知轻重的孩子,常常伤害了对方,却毫不在意。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暑假,李善认识了转校生韩智雅。为了能够获得友谊,李善说服妈妈,让好朋友住在了自己家里。朝夕相处中,两个小女孩成为了好朋友,随着时间流逝,好朋友之间也发生了摩擦。离异家庭的智雅,看到李善能够在妈妈怀里肆意撒娇,嫉妒之心油然而生。她开始有意无意中伤李善,嫌弃李善家没有空调,嫌弃李善没有手机……裂痕悄悄在小伙伴之间产生。终于等到开学,智雅转到了李善的班上,正当李善充满期待迎接自己的“好朋友”时,智雅却有意避开了。智雅发现李善是班中被孤立的一员,为了自己不被孤立,她转身投入了以宝拉为首的小团体。可李善还在努力挽回,她拿出自己积攒的所有零用钱,还偷偷拿了妈妈的钱,买了昂贵的礼物准备送给智雅。但真诚再一次被伤,兴冲冲来到智雅家的李善发现,那个对自己说不过生日宴的好朋友,早已请来了班里的其他同学……李善黯然转身,默默离开,她背影,令人无比疼惜。然而对于发生的这一切,李善的父母却从来不曾察觉……曾有调查显示:5%~6%的孩子都曾在集体中被孤立过。也许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许是一句随意出口的话,也许根本没有任何原因,孩子就会平白无故受到其他小朋友冷落。那么,如果发现孩子在学校被排挤、被冷落,身为家长的你,又会怎么做?不以为然,孩子误入“丛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似乎是孩子间再寻常不过的事,也因此很多家长不以为然:没什么大不了,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孩子社交受困,父母却从不过问,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误入“丛林”,迷失自己。关于“丛林法则”强大而无形的威力,社会心理学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完美阐述了由同伴压力带来的强大影响:
实验招募了一个年轻人参加视觉测试,一同参与的还有研究院的几位工作人员。实验过程被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被安插的工作人员总是先于小伙子回答问题。测试开始阶段,研究人员只给出了一系列简单的视觉问题,诸如线段长短比较等,大家的回答保持一致。然而,在正式测试开始后,被测试的工作人员故意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而作为真正被测试者的小伙子,碍于同伴的回答压力,虽然明明判断出了错误,但最终也莫名其妙给出了相同的错误回答。并且,该实验进行了很多场测试,最终发现只有1/3的被试者能够坚持自己的答案,更多的被试者都选择了对大家保持一致的错误答案。
而这就是强大而无形的“丛林法则”影响力!
孩子进了幼儿园,从此开启了社交生活,他们渴望融入群体,渴望被接纳。很多时候,孩子甚至会为了追随某一个团体,失去自我判断,不惜违逆内心,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疯狂行为。就像《我们的世界》中,李善为了融入宝拉团体,偷偷拿妈妈的钱,试图买礼物讨好同伴。有群体的地方,就一定存在“排斥”与“被排斥”。为人父母,还是需要关注孩子,及时对孩子做好适当引导,帮助孩子避免潜在社交威胁。过度帮助,孩子容易孤立无援相比对孩子被孤立表示无所谓的家长,另一类的家长却对此特别上心,生怕自己家的孩子受了委屈,于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出手相助。但父母过度的保护,却更容易让孩子被孤立。《老师请回答》第2季中,曾聊到一个话题: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怎么办?第一个上场求助的家庭里,有一个叫点点的7岁小女孩,正读两年级。妈妈说,她是在一次春游时发现自己的女儿在班里没有朋友,没人跟她玩。那天,所有的小朋友都围坐在草坪玩丢手绢游戏,唯独她的女儿坐在圈子外,不愿意参与。两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年纪,现场所有专家都忍不住为妈妈口中的女儿感到担忧。然而等孩子一上场,专家们却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这是一个略显活泼,又有些风趣的小女孩。主持人开口没问上几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让现场很多嘉宾忍不住喜欢。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为什么会被同学孤立呢?随着聊天深入,大家找到了根源。原来,孩子在读幼儿园的时候,经常被一个外籍小孩欺负。妈妈气得不行,一次次教女儿打回去;不管能不能打赢,只要女儿敢还手,妈妈就不生气了。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学会了还手,也渐渐学会了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拳头虽然征服同学,但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也因此被孤立。初衷是为了帮孩子,但事实上,家长转嫁给孩子的焦虑,反而对孩子的人际交往造成了困扰。真正的“护犊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没有一种人际关系的状态会永恒不变,孩子会在人群中会受欢迎,孩子也一定会在人际关系中受到挫折。孩子如果被长期孤立,容易对性格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那么作为父母,又应该如何进行积极的引导呢?《乌合之众》一书中说:
不成为乌合之众的一个方法,就是识别乌合之众并保持警惕。
1)谈谈“同伴压力”同伴关系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从同伴的反馈中,孩子学会逐渐认识自己:我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吗?还是一个被讨厌的人?当孩子遭受排挤,内心的失落感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在潜意识里否定自己:因为我不好,所以小伙伴不喜欢我。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信念,所以家长如果发现端倪,可以毫不避讳地跟孩子谈一谈关于“同伴压力”这个问题,让孩子明白:人会产生这种心理很正常,但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必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更不必担心别人会因此而疏远自己,让孩子从小明白尊重自己的重要性。
2)培养独处能力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说:
“独处是一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能给人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
孩子虽然需要社交,但家长也需要培养孩子独处能力。有独处能力的孩子不怕孤单,他们总能在一人的世界里学会自洽相处。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明白“独处”与“孤独”的不同。独处是一个人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孤独,哪怕和很多人在一起,内心依然感觉孤单。当一个孩子在心理上站稳了,他才会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既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肯定自己的优点,充满动力地去成长,在起起落落的人际关系里,从不自我迷失。你的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社交怕孩子交不到朋友被孤立,怕孩子交了朋友受欺负……当孩子脱离父母独自面对,父母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远比家长想象中更懂社交。儿子读大班的时候曾经转过一次幼儿园。入园前,我无比焦虑,生怕孩子无法融入新集体,于是千方百计拜托老师多加关照。然而,第一天的入园反馈,儿子的表现却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说,在新的环境里,孩子虽然还有那么一点不自然,也在家长离开后难过一小会儿,但很快,他就与小伙伴玩在了一起。放学接到儿子,我没有迎来想象中孩子的痛哭流涕,相反,他如数家珍跟我聊着这一天在幼儿园的美好时光:那些新玩的游戏,那些新交的朋友……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坚强,也远比我们想象得能干。成人有成人的江湖,孩子也有孩子的天地。孩子终究要长大,在交朋友的这件事上,父母也终究无法代替。那么,父母不妨调整姿势,做孩子内心最强有力的后盾。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