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27阅读
  • 0回复

如何提高孩子日常对挫折和失败的免疫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明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一个失败或犯错经验太少的孩子,会过度放大失败的恐惧。因为他们以为,失败就会让他一无所有,就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却无法体会,跌倒只要再站起来,拍拍脚上的尘土,又可以继续往前走。



面对失败与犯错的两个层面

让孩子有机会去体会到如何面对失败与犯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面对失败与犯错”有两个层面:
第一是接受现实。“对,我现在就是犯错了、失败了,这就是现况。”
第二是承担责任。“我这次考差了,所以我愿意多花一些心力,下一次更努力一些;这次我不小心生气骂了人,我愿意去道歉、试着修复关系。”
当孩子真的能够靠自己的力量,面对挫折、承担责任、克服困难时,他便会在这个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我是一个能够面对挫折与失败的人”,并且在面对逆境时,能够建构自己重要且强大的自信心。
愿意面对与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花力气去修复、重新来过,其实需要勇气。这个勇气,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面对失败但没有被打垮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这个所谓的面对犯错,并不需要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例如:
不小心打翻水,可以让孩子自己拿抹布擦干净。
自己弄乱的玩具,可以自己整理。
不小心在玩闹时打了妹妹,在冷静下来之后,自愿地去跟妹妹道歉、修复关系。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可以把“承担责任”变成“解决问题”。例如当孩子把牛奶打翻,最好的逻辑后果就是自己学习把打翻的牛奶清理干净;打破了邻居的玻璃,就学会跟主人道歉。
然而,大多数的父母都太快介入:
在打翻水的时候,一边责骂一边帮忙孩子把水擦干净。
一边提醒孩子要收拾玩具,一方面又帮忙整理。
或是在手足吵架的时候,马上跳进去当仲裁者。
这些都让孩子没有机会去练习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让孩子没有机会去感受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有勇气去修复自己所犯下的这些错误。



给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或错误,不是做太少,而是做太多。
父母需要去“维护”,甚至“创造”让孩子可以犯错的空间,并且给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
举例来说,当你给孩子一个礼拜100元的零用钱,孩子会想在拿到零用钱的第一天,全部拿去买零食。这时,父母虽然可以“提醒”孩子怎么用钱,但最后仍须“尊重”孩子怎么花钱。如果最后孩子仍旧决定这样做,父母要维护一个空间,去让孩子体会把所有零钱都花完的后果。而不急着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处理或存钱。
我在网络上看过一段外国影片。影片中有一个头大身体小,大概四五岁的小孩,把脖子卡在栏杆的缝隙中出不来。而身边的大人,虽然担心,但因为没有立即性危险,所以也在旁边稳定地陪伴着这个孩子,并一起思考着“该怎么办呢?”
过程中,这位卡在栏杆缝隙的小孩,有一点不安,但是因为身边的大人没有太过慌乱,所以他也很努力地想着怎么让自己逃脱困境。原本这位孩子试着把头往身体的方向抽出来,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到解决方案:他反其道而行,让身体往头的方向推挤,然后侧身穿过栏杆钻出来!
当他“自己”找到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所有人都欢欣鼓舞!而孩子也为自己想到解决办法而非常开心!
我认为,这个孩子能够脱困,比起他的聪明,更重要的是他的冷静,让自己能不慌不忙地面对这个困境。而这种冷静的态度,我相信有绝大部分,是从他的家人的“相信”“稳定的陪伴”而来的。
因此,让孩子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呢?
1.判断孩子是否有能力面对困境
首先,要先判断孩子是否有能力面对困境。
绝大多数的情况,孩子不是真的没有能力面对自己目前的困境,而是父母往往帮孩子做太多,孩子也习惯依赖父母​‍‌‍​‍‌‍‌‍​‍​‍‌‍​‍‌‍​‍​‍‌‍​‍‌​‍​‍​‍‌‍​‍​‍​‍‌‍‌‍‌‍‌‍​‍‌‍​‍​​‍​‍​‍​‍​‍​‍​‍‌‍​‍‌‍​‍‌‍‌‍‌‍​。或是孩子自己也塑造出一个信念:除非爸妈帮我,否则我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
也就是说,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面对问题,但实际上自己却是做得到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真的没有能力,或者急需要大人的帮忙。例如有一些学习障碍的孩子,其实真的需要一些特教的资源。但我看到有些父母,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是需要被帮忙的,因为他们还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劣人一等,而使孩子极有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被牺牲。
此时,父母需要面对的功课是:承认孩子需要帮助,并且给予适当的协助,而非硬撑。
2.告诉孩子你对他的信任
我常常跟孩子说:“你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然后我会倾听孩子的答案。
很有趣的是,当你把孩子当成孩子,他就会是孩子。当你把孩子当成是一个懂得独立思考的问题解决者,他们就会给你很多、很棒的答案。
3.用启发式问句,帮孩子拆解成小步骤,培养解决能力
也有很多状况其实是“孩子是有能力的,但缺乏方法与引导”。此时父母可以帮孩子铺路、把事情拆解成小步骤,细腻地引导孩子去完成,这也是在教育心理学里提到的“鹰架式的学习”。
举例来说,对一个常常玩闹到忘记刷牙洗脸、准备上床睡觉的孩子,父母可以问:“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怎么样可以在10点之前,刷牙洗脸、躺在床上?”只要父母愿意相信孩子,并把“为自己的问题想办法”的权力还给孩子时,通常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给父母一个出乎意料的满意答案。
但对有些孩子而言,思考并没有那么完整或精细时,可能会说出一个不够具体、有用的方法,例如:“那就快一点刷就好!”
此时父母可以帮忙再拆解得细腻一点:“睡觉前,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呢?”“刷牙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呢?”“所以我们需要多久前就开始准备呢?”“我们可以先做哪一件事情呢?”等等这种启发式问句,让孩子自己回答。
父母的角色与功能,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当军师或引路人。
顺带一提,启发式问句的重点是“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想出答案,而非“包着答案的问题”。有的父母会说:“你是不是应该要早点去睡觉?”“你是不是要当一个乖乖听话、早点刷牙的好小孩?”等这些看起来一样是“问句”,但却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命令式话语而已。



使用“启发式问句”的注意事项

同样地,通过“启发式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以下三个重要概念:
1.不要用问句的糖衣,“包装”着父母的答案
当孩子遇到纠纷时,很多父母会说:“为什么你们两个又吵架了?现在该怎么办?”这样的问法,其实在态度与立场上,仍旧是指责。孩子非常敏锐,一定能够感觉到父母的意图。
因此使用启发式问句的重点在于,父母应以“尊重”的态度,“协助”孩子思考出自己的解决方式。要记得,父母只是一个协助者、催化者,而不是最后的决定者。
2.不要求孩子“完美”的答案
只要孩子能够想出“可以尝试看看”的方案,就比原本的“没有答案”,或是“只听从父母给的答案”要来得好上太多了。而且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大的进步。
所以父母当下千万不要急着否定他,或是急着提供心目中理想的方案,甚至不要怕孩子会因这个不成熟的方案而受伤。父母只要简单地回答:“你可以试试看​‍‌‍​‍‌‍‌‍​‍​‍‌‍​‍‌‍​‍​‍‌‍​‍‌​‍​‍​‍‌‍​‍​‍​‍‌‍‌‍‌‍‌‍​‍‌‍​‍​​‍​‍​‍​‍​‍​‍​‍‌‍​‍‌‍​‍‌‍‌‍‌‍​。”因为,当孩子尝试得不顺利的时候,他便会再进行下一次的脑力激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
3.父母仍旧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有时会提出一些比较不切实际的方案,有可能是思考不够成熟,也有可能是孩子想要故意测试父母的底线。父母既然是一位在旁观察的协助者,就不要插手,只要思考一件事:孩子是否能够承担起这个后果?并依照孩子的年龄当作准则来判断,心里就会有个大概的底线了。
同时在这过程中,父母仍旧拥有表达自我意见的空间。爸妈可以这样跟孩子说:“爸爸听到你要……,我很欣赏你是一个有能力可以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的人,但爸爸也有一些担心,你愿意听听看吗?”如果父母的态度和善,又没有累积太多过去的亲子冲突、关系不是太紧张的话,孩子多半愿意听父母怎么说。
父母接着就可以说:“我很担心你……但最后该怎么做,你来决定。”通过“讯息”的表达,再加上最后的“你来决定”,不断地表达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以及把选择以及选择后的责任交给孩子。孩子会有一种被尊重、被相信的感觉,且因为自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反而会更加小心,并为自己做出更好的决定。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