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22阅读
  • 0回复

如何提高孩子小学阶段学习理解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明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0-05
小学阶段的大部分考试,实际是不对理解程度做考查的。 也就是说,孩子只要记住“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就可以解题,只要记住“沾沾自喜”是“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就可以得分,那为什么还要强调理解和连接呢?
这其实是中国小学教育的理念导致的。 整体来说,美国的小学教育,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解题的准确率,要求都比中国低。 但对理解(也就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 所以,中国小学题目出出来,每道题对应哪个知识点,该用哪一课的算法来解答,基本一一对应。 就像是,只要你能记得正确的钥匙是哪一把,就可以开锁。 至于这把钥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可以不用管。
无论如何,小学若从未有意识训练“建立联系”的能力,造成的理解力短板,会导致中学后学习的瓶颈——因为学得越深,要建立的联系就越多、越复杂。
要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则需要“点点互联,提问牵线”。




点点互联,提问牵线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能确定自己理解了学到的内容? 以阅读本书为例吧。
你说,这本书说得太好了,我收获非常大。 ——我没法确认你理解了。
你说,我找到了重点,你看我在这里画了下划线:“理解,就是联系。 所谓理解力,就是把新知识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 ——我仍然没法确认你理解了。
你说,我在读上面一节内容时,想到了一位老师课上讲过“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才是你的,只有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理解的”,这说的意思差不多吧。 ——我知道你开始理解了,因为你在把新知和已知进行关联了。 但目前仅仅是又浅又弱的联系。
理解就是建立联系。 要建立知识点之间真正的联系,不能满足于“这俩差不多”,而要追问“有什么细微差别”或“有什么本质相通”。
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 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所以,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是在促进孩子理解。 充满好奇地向孩子提问,问合适的问题,就是陪孩子探索,就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更多连接。 而且,你不需要知道答案就可以提问!
孩子的学习力教练要掌握这样三种提问技能:




促进理解的提问技能一:前因后果

知识点之间最基础的联系是因果关系,了解前因后果就是“知其所以然”。
很多孩子爱问为什么,说明建立联系和梳理因果是人的天性。 相比之下,父母问孩子为什么的情况就少多了。 因为在很多父母的认知中,学习的目的就是知道更多答案,所以满足于孩子知道“是什么”。
多问孩子为什么,可以帮助孩子跳出“我知道答案”,而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建立因果关系上。
孩子:老师说写作文要“首尾呼应”。
家长:哦,那为什么要“首尾呼应”呢?
孩子:老师没说,就说“开头扣题,结尾点题,首尾呼应”。
家长:那你想想看,结尾呼应开头,有什么好处?
孩子:应该是想着要呼应开头,就不容易跑题吧。
家长:对,不容易跑题,这是对写的人来说。 那对读作文的人,比如评卷老师来说呢?
孩子:评卷老师看到首尾呼应,符合判分标准,就给高分了。
所以,多追问促使孩子思考因果关系,从而把新知“首尾呼应”跟旧知“不要跑题”和“写作文要考虑评分标准”联系在了一起。
实际操作中,父母总问“为什么”,孩子有时会烦,回应你“老师就这么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 这时,作为有耐心的学习力教练,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换一下问法,比如“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还有,把“为什么(why)”换成“怎么(how)”,往往更可以强调联系。
具体问法可以变化,不拘于“为什么”,只要明确是在追问前因后果,就能促进孩子养成建立联系的习惯,从而强化理解力。




促进理解的提问技能二:相似问差

如果联系在一起的两个知识点很相似,就要避免把它们当成一样的。 把两个看起来差不多的东西当成一个,就不是建立联系,而是偷懒了。
家长:你觉得“首尾呼应”和“开头扣题,结尾点题”是一回事吗?
孩子:差不多吧。
家长:确实差不多。 但差在哪呢?
孩子:嗯,说“首”和“尾”呼应,是强调它俩的关系。 而“开头扣题,结尾点题”是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家长:很好! 你还能想到老师说过类似的说法吗?
孩子:对了,老师讲散文,说好的散文“形散神不散”。 也是差不多,但“首尾呼应”更像是要求“形不散,神也不散”。
家长:很好! 上次你还跟我说,英语老师讲写作要做到Cohesion和Coherence,是不是跟“首尾呼应”也差不多?
孩子:是差不多,但也有区别,那不是说“首”和“尾”的呼应,Cohesion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呼应,Coherence是段与段之间的呼应。
看起来很厉害对吧? 确实也很厉害,因为这样提问可以促进孩子对比思考以达到精确辨析、深度理解。 这样训练出的理解力,会为以后的一切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而我们要做的并不复杂,只要两步提问:先请孩子联想到类似的知识点(事物、概念、做法……),再追问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孩子:今天我们开始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了。
家长:以前学的是什么?
孩子:10以内加减法。
家长:20以内加减法和10以内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孩子:数字更大了呗。
家长:那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是10以内加减法用不到,20以内加减法要用的?
孩子:20以内加减法就要用进位和退位了,10以内加减法不用。
孩子:我很喜欢这本《你很特别》!
家长:是吗,上次你说很喜欢哪本书来着?
孩子:《纳尼亚传奇》啊。
家长:那这两本你都喜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孩子:这本书说的是在一个小村庄里……
胡适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揶揄中国传统熏陶出了太多不求甚解、差不多就行的人。 而两希文明孕育出的理性精神,强调细微的概念辨析、精确的适用边界。 从小就习惯了“相似问差”的孩子,求学中就能用众多知识点构建出更细密、更坚实的体系。




促进理解的提问技能三:相异问同

当接触到一个新知识时,引导孩子联想到一个与之差别很大的概念、做法,二者看起来毫无联系,但不妨追问两个不同事物的本质相通之处。
家长:这个单元一共四篇课文,有诗、散文,还有书信,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孩子:内容都跟秋天有关。
家长:这次考试考的是写留言条啊。 你说,写留言条跟写日记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孩子:都是应用文。 还有,就是都要挑重点说,不要什么事都往里写。
“相异问同”,在常人不能一眼发现之处建立联系,孩子会训练出最高阶的理解力——洞察力。 对父母来说,提问的最大障碍在于:“我都想不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孩子怎么能想到? ”其实,不妨先把问题问出来,问了之后跟孩子一起想,看谁先想到,就像是玩一个智力游戏。
爸爸:你和妹妹最近在看的《海底小纵队》,跟以前看的《汪汪队立大功》,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儿子:好像没有啊。
爸爸:我想到了一个一样的地方:海底小纵队有队长,汪汪队也有队长。 你们还能想到别的吗?
儿子:我也想到了,海底小纵队和汪汪队都有很先进的交通工具。 而且都有帮助别人。
爸爸:我想到,海底小纵队的呱唧和汪汪队的毛毛,都是搞笑的角色。 你们还能想到什么一样的?
儿子:我知道! 海底小纵队的皮医生和汪汪队的天天很像,都很细心,很会照顾人。 我们昨天看的那一集里……
儿子:爸爸,为什么“洗衣店”也可以洗裤子呢?
爸爸:“洗衣”就包括洗裤子了,比如“我今天洗了衣服”,其实是把上衣、裤子、袜子都洗了。
儿子:但是说“我今天洗了裤子”,就不包括上衣,对吧?
爸爸:对! “洗衣”包括“洗裤”,但“洗裤”不能涵盖“洗衣”,你还能想到跟这个相似的概念吗?
儿子:嗯……我想到了一个,一般说“吃饭”也包括“吃菜”,但说“吃菜”就不包括“吃饭”。
孩子习惯了这样跟爸妈通过“相异问同”过招后,理解力会迅速升级,很快就能自己在万事万物中洞察联系,学业中对各科目的理解自然不在话下。
“点点互联,提问牵线”,父母就像是魔法师,只要轻轻挥舞提问的魔法棒,就会激发孩子变出一串串出人意料的火花。

开发右脑,培养神童。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