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42阅读
  • 0回复

“双减”后,最早意识到这3点的父母,稳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高参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9-26
“双减”实施半个月了,大家都还适应么?
我所在的家长群分成了两拨:
一拨周中课外班的,上下来最大感受:累,大人孩子人困马乏。
另一拨停掉了“课外班”,在校享受课后服务,回家整整校内知识,任务轻松了,但内心是担忧的。
闺蜜就属于后者,由于家里没人接送,又不想费眼睛搞线上课,无奈“躺平”。
一下子没有课外班了,孩子“呆废了”怎么办?
没想到开学半个月,孩子的变化,从学习习惯,到学习成绩,不说天翻地覆,也是天天喜人。


1



“躺平”之后,娃自己“起来”了!

家长们最关心的:没有了课外班的加持,孩子学习会不会退步?
如果是说奥数,英语K、P考试,那只能继续校外,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
如果说校内学习,从闺蜜家娃看,状态竟然前所未有的神勇。
几次随堂测验,都是满分。
作业,次次都是漂亮的优+。
有点绕的数学题,以前就干瞪眼瞎说,现在能一步一步,逻辑清晰地推导出来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娃开始“自鸡”了!
那天闺蜜加班,娃一个人先到家。打了几个视频电话,娃都没接,麻麻的心都揪了起来,以她对娃的理解,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玩pad呀~
打开摄像头一看,娃拿着牛津树,投入地听英语呢,边听边乐,问“妈妈,我能再听一本么”?
传说中的断崖式三年级,双减“躺平”后,学渣娃竟然自己“站起来了”!
写作业,复习,预习,整理错题本,一整套行云流水,不用催,也不用吼了。
前两天学校竞选小干部,娃自信满满地要去竞选大队长
虽然没成功吧,但这份自律,自信,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2



之前的问题出在哪儿了?

如果你知道这娃之前的情况,就能理解现在这状态,是父母做梦都不敢想的。
小姑娘普娃一枚,90多分的成绩,偶尔还爆冷考个七八十分啥的
双减之前,闺蜜找我求助过,自己和老公虽不算学霸,也是985、211毕业。怎么到了娃这代,一二年级连个100分都拿不了,这娃是不是傻?
要说教育,闺蜜可是没少烧钱,4岁学英语,5岁学数学,一年级就上了大语文。
期末考试连个满分都拿不回来,心里有点不能接受。
我果断建议她停掉所有课外班,扎扎实实抓习惯,搞基础,这两样没抓好,什么都是空中楼阁。
她担心别人都学,自己娃不学,是不是拖孩子后腿了?
我:你的目的是啥?
她:眼下,肯定是先把校内整上去...
我:那上课外班,跟校内成绩没有必然关系。
校内校外是两回事,校内是基础,校外是拔高。
她家的问题是,孩子的课太多,校内没学明白,校外也听得云里雾里,两头空。
最严重的后果还不是眼前的成绩,而是娃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认为“我不行,我做不到,我是学渣......”
如果你每天工作,干啥啥不行,是不是心态也得崩?
孩子的自信心和自驱力也是同理,慢慢被消磨没了,不厌学都不错了。
所以,“双减”对学习习惯没建立,基础没搞扎实的娃,其实是好事!


3



这种感觉,让孩子很上头!

“双减”后,课少了,时间多了,难度降下来了,孩子能选择想做的事,感受到了“胜任感”,变化也就来了。
这是托管班老师反馈的孩子最近的变化,孩子正在打开内驱力,进入良性循环圈。
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和Edward提出过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论认为,要想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那么这个事情需要能激起他的内在动机。
人的内在动机分为:胜任感,连接感和自主感。这三种感觉正是孩子成长最想要满足的心理需求。
这个从闺蜜家娃的变化上,能够明明白白感受到。
以前孩子很焦虑,因为每天都在赶赶赶:上课像赶场,写作业像赶工,过了手却没过脑,赶来赶去啥也没做好,学习毫无乐趣可言。
现在有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孩子开始享受读书。
其实,对孩子来说,能做到,比做多少有意义多了。
任务太多,无边无际,没完没了,很容易产生无力感。
当目标变得可完成,孩子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我很快就做完了,我能做得很好,不断体会到“胜任感”,她能不上头么?
用闺蜜的话说:自信心炸裂,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
自己洗饭盒,洗袜子,强烈要求自己做早餐,甚至自己上学(爸妈只好远远地跟着),临出门还要拎上家里的垃圾袋,拦不住
房间也跟着小主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来就像猪窝,妈妈怎么唠叨没用,现在井井有条,跟她整个人的状态一样。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会担心,什么都不学能行么?
其实,孩子不是讨厌学习,讨厌得是像木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生活。
闺蜜家的娃,最近就要求恢复之前死活不去上的舞蹈课,压腿练功也不用大人督促了。
这一切,都源于“胜任感”“连接感”“自主感”,带着她进入了自驱力的良性循环圈。
罗振宇说:拥有自驱力的人,会想方设法找到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与工具,进行自我学习、探索,或与人合作创新。
而没有这种强烈动机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工具,都没有用。
这句话我和包爸感同身受,本周包爸清华的EMBA开课了,为了去上学,周末他加了满满两天班。
人到中年,还能上学成瘾,肯定不是谁催着他逼着他,真得是自己有强烈的意愿才行。
今天分享的这个故事,是希望借着“双减”的东风,能让我们慢下来,看到“教育的本质”,回归“养娃的初心”。
生活终究是孩子自己的,多一些留白,多一些放手,让孩子主导,让孩子体验,这珍贵的自驱力、对生活学习强烈的热情和好奇心,才是我们应该给娃放入人生行囊的礼物,你说对不?
新学期,你家娃有什么可喜的变化,一起来评论区聊聊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