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41阅读
  • 0回复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精神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明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8-04
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在现在的孩子当中非常普遍,这反映了父母在教育中缺乏对孩子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二代”,父母出于“护独心理”,常常让这些娇贵的独宝宝们“宅在家里”,这就大大减少了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不利于他们“团结互助”意识的培养。而孩子一旦缺乏团结互助意识,就算他们学习成绩再好,掌握的知识再丰富,也是“独木难成林”,难以在这个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取得成就。因此,父母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小注重孩子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


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精神呢?
1.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精神
游戏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深受孩子的欢迎和喜爱,同时能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可以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精神。例如,将亲戚朋友的孩子们分成若干个小组,选择一些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他们比赛,比赛结束后向孩子们分析胜败的原因,让他们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积极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
2.让孩子在集体中培养团结互助意识
要想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意识,肯定是离不开团队的。而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集体莫过于幼儿园和学校了。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教导孩子,让他在幼儿园或学校集体中树立合群意识和团结互助意识。例如,要求他在集体活动中配合其他小伙伴的行动,鼓励他对有困难的小朋友给予帮助等。
3.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家庭其实也是一个小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父母应该将孩子视为与成人平等的一分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把他放在特殊的位置上。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使孩子懂得,在家庭这个集体中,无论是谁,都既有享受的权利,又有尽义务的责任,绝不能只顾自己而无视别人。尤其是孩子,在享受长辈关爱、照顾的同时,也要学会关心长辈,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孩子把关心的范围扩大到周围人的身上。如果父母从小把孩子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久而久之,不仅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集体意识,还有可能使其滋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负面心理。
4.给孩子做关心集体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即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教化孩子。例如,父母每天都看报纸、听广播,关心集体和国家大事,孩子耳濡目染,就很容易养成关心集体的习惯。如果父母时时处处都优先考虑自己,甚至损公肥私,那势必不利于孩子集体意识的养成。
5.鼓励孩子多为集体出力
集体主义精神是在为集体的劳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积极为集体的事情出力。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偶尔也会为集体做一些好事,但这些行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父母对孩子这种无意识的积极表现,应该及时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予以巩固和强化。例如,孩子把自己的私人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时候父母就应该表扬和鼓励孩子说:“我家宝贝真懂事,好孩子就应该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集体。今后,你要继续为集体做好事,例如给花草浇水、打扫教室等。”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chinaquan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