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38阅读
  • 0回复

家长如何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爱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明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8-04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是社会的灵魂,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暖人的光辉。没爱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人都拥有一颗爱心,不仅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且更有助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

然而,孩子的童心是柔软的、脆弱的,稍不注意就会被成人的功利、自私、狭隘、冷漠、偏见等世俗的东西所污染,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保护孩子纯洁、柔软的童心,从小事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善良之心。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
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了,这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爱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是一个由外而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传播者。因此,父母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爱心,使他们从小就对符合社会道德的扶危济困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向往的情绪体验。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保护要有一个度,这有利于孩子独立、平等人格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很多父母因为疼爱孩子,常常将孩子视为整个家庭的焦点和特殊照顾对象,时时处处围着孩子转,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将孩子视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心怀他人。
2.运用移情训练,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移情训练,就是让孩子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去体验对方的情绪和感受。这种训练有利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对培养孩子的爱心是大有帮助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做游戏等手段,引导孩子去认识、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同情他人的情感,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例如,当看到有其他小朋友摔倒时,父母可以启发、引导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会感觉很疼?小妹妹比你年龄小,摔在地上一定更疼,我们快去把她扶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孩子的爱心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起来了。
3.给孩子做好爱心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孩子平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无形中进行模仿。因此,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就应该积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爱心表率,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例如,在家里,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孝敬、关爱长辈的榜样;在外面,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助人为乐、关爱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榜样……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对孩子的爱心行为进行鼓励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考虑,常常会对孩子进行一些“特殊教育”,将社会上一些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负面信息灌输给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孩子的安全,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孩子长期在这种负面教育中成长,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让孩子变得冷漠、自私。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特殊教育”一定要适度,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的爱心行为。例如,当孩子想要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时,父母一定不要阻止,并且要陪着孩子一起去,同时对他的爱心行为进行表扬。这样孩子心里的爱与善才能茁壮成长。
5.时常带孩子参加慈善捐助会
爱心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让孩子亲身去感受来自他人的伤痛、感动,进而触动他们的情感神经,最终促使他们伸出友爱之手去关爱、帮助他人。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慈善捐助活动,例如捐助晚会、慈善义卖活动等,这些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公益活动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熏陶和感化作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爱的理念和爱的能力。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chinaquan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