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论多小,都会本能地感到“饱了”“饿了”“想多吃点”“不想吃了”“喜欢吃”“不喜欢吃”。这是他自己的感受,无比正常。但大人常常会否定孩子的感受,拒绝配合孩子基于这些感受的表现。大人会给小婴儿喂他们认为“足够量”的奶,会要求幼儿吃“维生素丰富”的蔬菜,会追着喂他们认为还没吃饱的孩子,会批评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的孩子“偏食”。于是在吃东西这件事上,大人成功地否定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孩子无论多小,都会本能地感到“冷”“热”,即便是小婴儿,也会通过“小手有点凉”或者“小手出汗了”表现出来。但大人也常常拒绝接受,“不行,今天太冷了,你得多穿点”“这么热的天儿,你穿外套太热”。于是在穿衣服这件事上,大人又成功地否定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大人会在干涉孩子的“兴趣”上,获得同样的成功。所有给孩子的课外才艺班,都以“兴趣”为名,但到底是孩子自己的兴趣、大人的兴趣,还是大人认为孩子“应该有的兴趣”,很值得怀疑。当大人把孩子送去某个兴趣班时,确定都观察到了孩子对这项才艺表现出的好奇、兴奋欲望了吗?
在抹杀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上,大人会再次成功。孩子摔倒时,有多少大人会表示理解、同情:哦,我知道你吓了一跳,而且摔疼了。又有多少大人不是接纳孩子吓一跳、摔疼了的感受,而是指责他们,同时表现自己的高明:“说你多少次了,怎么这么不小心?”当孩子情绪不佳哇哇大哭时,有多少大人表示明白,哦,你想哭,那就哭一会儿吧,而不是斥责孩子:“哭什么哭!闭嘴,不许哭了!”
同样的事发生在成人身上,我们毫无疑问会反感、拒绝,觉得自己被侵犯、被控制、被否定,但当爸爸妈妈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这么做时,一切都变成了“爱”。
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被如此对待,凭什么要求孩子不但要毫无抗拒地接受,而且得“感恩”父母如此无微不至的控制和否定?
我们讨论孩子拉臭臭、吃饭的自由,正是这样的意思:
“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不是空洞、遥远的概念,它就在日复一日的日常育儿生活中。孩子今天就是独立的个体,爸爸妈妈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从今天就能轻松地开始,从今天就需要开始。
从今天开始改变,爸爸妈妈收获的,会是育儿生活中与孩子轻松合作的愉悦;十年后开始意识,爸爸妈妈收获的,很可能是孩子遭遇“叛逆”的无奈;而等到二十年后才接受“孩子是独立个体”的事实,收获的,则或者是离开父母无法独立的孩子,或者是再不能控制孩子的巨大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