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61阅读
  • 0回复

教你如何应对“可怕的两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王微微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9-30
教你如何应对“可怕的两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岁半到3岁的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这标志着从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过渡。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他们开始有了自己意识,进入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喜欢说:“不”,喜欢和家长对着来。在美国,这一时期被称为“可怕的两岁”。其实可怕的两岁就是自主性发展的正常表现。在这个时期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特的,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控制能力的。对于这种能力的应用更多是在对于家长的指令中,他们开始对家长的指提出质疑和不配合,因为他们觉得个人的自由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面对这些让人头疼的抗拒家长可以试试这几个办法;
1、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其实自我意识的出现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而将选择权还给孩子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对事情是有控制权的,比如妈妈想让孩子看书,你可以拿出几本书问孩子:你喜欢看小兔子的故事呢,还是喜欢看小恐龙的故事呢?当孩子有了选择,孩子就会更加配合自己选择的内容,哪怕他的选择是在你的控制范围内,他也会觉得这个是他想要的

        

这个还适用在其他的一些情景,比如家长不想让孩子持续做一些不恰当的活动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表示:如果你想去玩沙子,那现在你必须放下东西和我一起出门。如果你想一直玩这个,那我们就不能出门了去玩沙子了。

2、给予孩子安全,有支持的家庭环境。

孩子天生爱探索,父母如果不喜欢孩子进行一些危险的动作那就给尽量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当然我们在孩子的行为会有一些需要制止,那么家长就必须非常明确的告诉孩子你的期望和想法。有时候很多家长经常会把自己的期望变成警告,这样孩子的配合度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没有立即顺从我们可以不断的重复这个要求,如果发生冲突我们可以使用暂停的方式从冲突中情境中转移出来

一旦有了要求,家长就需做到前后一致。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觉得要求是轻易变化的。而且父母双方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做法也会让孩子觉得事情的结果的变化是因为换了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有什么问题。这就是父母双方教育方式不一致的问题,这种问题容易让孩子形成“因人而异”问题,也会有“阳奉阴违”的风险,这并不利于孩子对事情形成客观的判断。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怕的两岁并不是必然出现的,在科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墨西哥的基纳纳坦的家庭中,孩子在学步期并没有表现出非常的对立或者消极。他们研究中发现那些容易出现可怕两岁的家庭中父母一般认为个人很早就需要对自己行为负责,他们在学步期开始就会让孩子知道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而基纳纳坦的家庭中父母会对3岁以前的孩子采用更加宽容的教育方式,他们一般不在学步期对孩子进行惩罚他们的违规行为。他们认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并不能理解: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观念。在家庭中3岁以下的儿童他们享受更多的特权,姐姐和哥哥们也对年幼的孩子进行让步。母亲也会在冲突中更加“偏袒”年幼的孩子。他们觉得孩子对负责任的行为需要儿童达到能理解什么是理解尊重他人的意愿时才会迅速发展的。

          

其实是否会出现可怕的两岁,出现好还是不出现好,是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公平竞争和自我意识好,还是让孩子“长大”的更晚一些,给他们小时候更多的特权这样好,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家长对教育都有自己的方式和理解,但是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是被爱护的,是被肯定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