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微软雅黑, ]许多人一听到“熊孩子”这个词就无奈地摇头,毕竟谁没有被熊孩子坑过呢?
[font=微软雅黑, ]大街上非要横冲直撞、电影院突然大声吵闹、来做客喜欢翻箱倒柜……说多了都是辛酸泪呐。
[font=微软雅黑, ]被坑最多的,那肯定要属熊孩子的家长了。孩子无理取闹起来,谁也顶不住。
[font=微软雅黑, ]做父母的也万分委屈,“我就是正常养孩子啊,谁知道自家娃怎么不知不觉就‘熊’起来了?”
[font=微软雅黑, ]爸爸妈妈们可知道,孩子们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其实都蕴含了必然性与合理性。
[font=微软雅黑, ]
孩子总是“耍赖”“自私”?
看看认知能力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font=微软雅黑, ]我们总听到一句话“不要和小孩子计较”,很多人都以为是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才流传起这句话。
[font=微软雅黑, ]但文化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小孩子的认知、思维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认真你就输了。
[font=微软雅黑,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能力会受到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家庭、地域、教育水平等等都会左右我们的认知水平。[font=微软雅黑, ]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3-6岁的幼儿,认知水平主要受到年龄的局限。
[font=微软雅黑, ]大脑发育、社会阅历、教育水平都让年龄还小的孩子无法处理过于复杂的信息。那行为上自然就表现出“无理取闹”的一面,此时“讲道理”也是讲不通的。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font=微软雅黑, ](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带着自家娃测试一下)
老师给3~6岁的一群孩子看一个奶糖的包装盒,然后问他们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此时他们全都回答说“奶糖”。盒子打开,孩子们看到盒子里装的是一只铅笔。
隔了一段时间,老师问“如果有其他小朋友看到盒子,会觉得里面是什么呢?”
——大部分的孩子回答了“铅笔”。
老师接着问“刚才你们第一次看到盒子,觉得里面是什么呀?”
——大部分孩子回答的还是“铅笔”。
[font=微软雅黑, ]这就是著名的“错误信念”测试,通过简单的“盒子里放的是什么”小实验,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们无法处理较复杂的信息,既然无法处理,他们就索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去做。
为什么认知能力不行,孩子就“熊”起来?
[font=微软雅黑, ]五点规律总结孩子“熊”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font=微软雅黑, ]一、孩子很难接受多个观点
[font=微软雅黑, ]测试中,孩子看到奶糖盒子里装的原来是铅笔,那么即使其他小朋友还没打开看过,他也会觉得“我知道了里面是铅笔,别人当然也知道里面是铅笔。”
[font=微软雅黑, ]二、自我中心主义
[font=微软雅黑, ]测试中,孩子们并没有站在那些不知道答案的小朋友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从“自我”出发,也就难以分析、推断其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三、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和自己不同
测试中,孩子们不能理解其他小朋友为什么不知道答案。
四、孩子们不会发觉自己的观点已经变了
测试中,隔了一段时间之后,问孩子们刚刚自己说的是什么,在他们看来,刚刚说的是什么不重要,现在知道是“铅笔”就行了。因为他们不会意识到“刚刚我猜的和现在我看到的不一样。”
五、孩子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的
测试中,孩子们不会分出脑子去想“刚刚我猜错了,原来奶糖盒子里是铅笔啊。”他们只能就着眼前的答案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