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93阅读
  • 0回复

孩子也需要“断舍离”,父母应该如何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毛文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9-04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子的经历,那就是本来看中非常喜欢的东西,结果买回来却发现非常的不实用,于是就堆在了一个角落里,再也没有用过。结果日积月累,最后家里放了一堆没有用的东西......
最近网上很流行有关“断舍离”的生活方式。
断舍离”是日本人提出并且非常流行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在家里的没用的东西。
“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着,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之前看到过一期TED演讲,演讲者原本是企业高管,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可是这一切背后的心酸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虽然拿着高薪,可是买了太多无用的东西,维持着太多表面的人情,每个月的进项还抵不上支出。就是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多年,好像也有种诡异的平衡感。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妻子跟他离婚了。
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了。
于是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装在了13个整理箱里。
然而每天真正要用的东西连一箱都没有装满。
扔掉了12个满满的箱子,
就这样生活又继续了下去。
家里的东西少了,可是内心好像倒没那么空虚了。
只有扔掉了没用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才能搬进来。
断舍离不仅仅是一个自我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聚焦的过程。
把那些过期的、不合适的、不需要使用的东西舍弃掉,让自己专注于合适并经常使用的物件上,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感更高。
成年的人世界需要“断舍离”,而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现代的家庭条件都比以前要好,家长们又对孩子非常重视,疼爱有加。所以基本上孩子所提的需求,家长们都会满足。结果就是,孩子有数不清的玩具、衣服和鞋子。
其实真的用得了那么多吗?
日本儿童心理学专家建议:4岁以上的孩子,每个季节的衣服无需超过5套,甚至更少,完全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
同时,鞋子不要超过3双(含家居拖鞋),帽子别超1顶。因为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可能越低。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研究中,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结果第2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组孩子画的糟糕得多。
随后,研究者们让孩子们从中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接着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这支笔选择另一样礼物,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择的笔。
也就是说,太多的选择,只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选择面前乱了分寸,得到之后也不懂得珍惜。
每个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内心多少都会纠结,想每样都尝试一下。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过多的选择面前更是无所适从。
对于孩子而言,也需要“断舍离”。
比如可以把不玩的玩具和不穿的衣服整理好分享出去。有的人有多余的东西,就有一定有人有缺少的东西。这对孩子的情商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就像现在好多明星宝妈们都会把孩子不玩的玩具,和不穿的衣服整理好挂到网上低价出售或者是免费赠送给更需要他们的人一样。
朋友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前一阵子他们学校举办了一场“跳蚤市场”的活动,鼓励孩子们把自己闲置的玩具,及衣物带到学校,在活动区“售卖”。其实就是交换分享。小美妞一听到这个活动,那叫一个兴奋啊。但是在挑选要拿去的玩具的时候就犯难了;这个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大半天过去了依然没有结果,这让朋友也是哭笑不得。
一番挣扎斗争后,最终,妞妞还是拿了她最喜欢的那个玩具。朋友很诧异,想着不是不舍得么。结果妞妞却说,她喜欢的,别的小朋友一定也会喜欢,她想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喜欢的小朋友。
帮孩子“断舍离”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分享。
对于家长而言,更需要明白“断舍离”的意义。比如,孩子会说这个我也喜欢,那个我也喜欢。这么小的孩子,真正知道喜欢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不妨多问几句,为什么你喜欢这个?为什么你又喜欢那个?这两样东西可能完全不同,为什么你会都喜欢它们呢?家长在参与到孩子的整理和舍弃当中时,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孩子,也让孩子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深层次的想法。
我们要清楚,给孩子过多的物质选择,不仅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更让他们不懂得珍惜,造成过度浪费。所以,引领右脑专家建议:除了要满足孩子的一些合理需求外,更需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美好生活来自不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