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不等于无感,是保护情绪的一种方式
对坏情绪的感受降低一些,不等于感知迟钝,它是不让糟糕状态一直持续的一种方式。 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同时,抵御生活中的恶意,不是不顾孩子的感受,置他的正常需求不顾。 前几天,闺蜜谈到自己儿子的一件趣事。 有一次去幼儿园的路上,儿子碰到一起玩的小伙伴,他高兴地叫着对方名字跑过去。 但小伙伴似乎不太乐意跟他说话,嘟囔着说:“你是一个捣蛋鬼,我不要跟你玩了。” 可是儿子似乎不那么在意,还是不停地跟小伙伴说话,不一会儿,两人就又追逐打闹起来。两人笑哈哈地走进幼儿园。 闺蜜说,她平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训练他钝感,比如叫他“臭小子”“小傻瓜”等等。 我们在平时不一定是时刻夸奖赞美孩子,也可以“开玩笑”的贬损他,让他对别人的话语不要过于敏感。 让孩子一分为二地运用钝感力,对他逆境的面对和自信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4如何培养孩子的钝感力
☞ 父母的情绪密码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他对母亲的最初记忆是: 母亲坐在一棵百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色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形。
但她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看到母亲为了生活操劳,他的心情时常沉重。但听到小曲,莫言的心情又如鲜花绽放。 父母对待困难的态度,可以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让他在面对不良处境时,少一分忧郁,多一份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