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差在气质与容貌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过的书无形是藏于气质里,读书,善谈有礼,健谈有度。不读书,话糙没理,遭人腻烦。 一个人的谈吐,便能显露你的行为,一个人的作风,便能决定你要走的路,一个人的姿势,便能决定你的高度,一个人的观念,便能体现你的见识。 分享一故事: 公司一位女同事,为了保持形象,经常衣着昂贵,周末都会去高级餐厅,每到一个地方游玩都会发朋友圈,刚开始大家常夸她生活精致,她因此暗喜,时不时的在大家面前耍大牌,一副见过世面的样子。久而久之,大家也都很少理会她。 第一天,实习生不小心打碎她的水杯,女同事说:我的水杯很贵,你要赔我。第二天,经理不小心打碎她的水杯,女同事说:水杯不贵,您不用赔。 经理说:你不用我赔,就送你几本书回去读,读透了再来上班。 女同事不解,便问经理 经理只回一句:我们公司只需要作风成熟的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读书使人气质非凡,容貌美丽。 成熟人,有素养,露于言谈举止,忠于品行修为,贵于气质智慧。多读书的人,最懂处世,才是人生最高级的见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差在眼界格局的高低 有格局的人,往往想开拓眼界,力求上进。没有格局的人,满足现状,碌碌无为。一个好的人生路,往往要靠读书来争取 北宋欧阳修,家境贫寒,十岁时因巧听到一段话,越发喜欢研究。 这段话正是《师说》中的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于是,在无钱买纸笔下,经常到隔壁邻家抄写书句、借助屋顶上方瓦檐的阳光,把书看的津津有味。 他这一生可谓寒窗苦读,如愿中科 常言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书要读精,意思是看书要有道,并能摸索里面的诀窍,加以探索,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弃粕,不仅仅指书中字句,更是指读书以外的无用思想,与读书无关紧要的事,亦或是人。能影响到读书的都是不利之粕,要弃。 人们往往会忽略,影响读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家庭环境。 欧阳修母亲就很懂教育,看到儿子如此喜欢读书,每每天气晴朗,便带上儿子去沙地上,用荻秆教他写字,一起学习。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关键在于父母。 《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 父母的严于律己,相当于给孩子言传身教,一个作风正派的环境下,其孩子便能茁壮成长。有德,成材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