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73阅读
  • 0回复

那些把学习当玩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练成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一一老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4-23
因此我们当父母的,总会对那些在学业方面让大人省心的孩子特别羡慕。

“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主动,而且成绩往往也不赖;
再看看自己家的,为什么苦口婆心好说歹说,却一点都不开窍呢?


有句话很有道理:“一旦孩子自己真正想要学习,把它当成一件自觉为之努力的事去做到极致,那成绩自然会出类拔萃。”


这就是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关键。

这项让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把外界的逼迫转化为内在源源不断的能量。它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内驱力。

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20年常规录取发放了全球offer。


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高二学生邓明扬,凭借着在数学和信息学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了中国大陆唯一的幸运儿。



说起他的成绩,邓妈妈曾透露:小时候家长并没有刻意指导,也没有给他报很多额外的奥数班,全是儿子凭借着兴趣在主动钻研。
而邓同学自己也说,自己想学好了参加比赛,理由无非三个:“我喜欢”,“感觉很有意思”,“想去玩玩”。 其实,总结那些学霸的成功经验,你会发现,他们很多人都在学业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内驱力。
曾有统计显示,72.9%的哈佛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在高中阶段学习非常自觉,成绩从来不需要父母多操心。 《驱动力》一书中提到,人的驱动力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来自基本生存需要,是生物性的驱动力;第二种来自外部力量,是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第三种来自内在的动力,是内心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强烈意愿,也叫做内驱力。 前两种驱动力是被动的,会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消失。唯有最后一个内驱力,源自本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无论何时都能充分调动起一个人的干劲儿,从而激发无限潜力。 英国一项长达几十年的大型追踪研究项目——出生队列研究(British Birth Cohort)也发现,有20%左右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成功实现阶级的跨越,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经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在这些逆袭的孩子身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特质——拥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堕落,而是对读书与拼搏有着强烈的渴望,往往都非常有决心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以说,内驱力,不仅让孩子如虎添翼,也能帮他们逆风翻盘。当一个人是真正为自己而努力时,状态自然会像开了挂一般,创造人生的一切可能。 可能有人会说,内驱力可遇不可求,拥有它的孩子,早已成为“别人家”的娃;
而自家这个,明明已经试过了各种方法,但他们依旧对成绩满不在乎,学习上也吊儿郎当,没有一点上进心。可能,他们是内驱力的绝缘体吧?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电影《为人师表》中,美国教师Jaime Escalante遇到的情况,或许比我们能想象到的还要棘手。 在他执教洛杉矶加菲尔德高中之前,这是一所公认的烂校,学生大部分是南美殖民子女,家庭贫困、父母没什么文化,也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Escalante上课的第一天,简直要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班上的学生穿着奇装异服,完全无视课堂秩序,甚至还有学生公然挑衅他说:“这里不欢迎你。” 原来,在充满忽略与歧视的氛围之下,这些孩子完全放弃了自我进步。他们满身戾气、拉帮结派、整天逃课、甚至还有人公然吸毒酗酒。


他们,是被所有人都认定未来已毁、无可救药的小混混。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差生,和内驱力不会有半点联系吧? 但是,Escalante却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尽管过程曲折,但他愣是扭转局势,让这群学渣爱上学习,拼搏进取,最终个个考上大学,其中不乏哈佛、耶鲁等常春藤名校。 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人公Jaime Escalante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师。在他整个教育生涯中,有一个理念始终有力地支撑着他:“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只要想学就一定可以学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