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29阅读
  • 0回复

当自己有情绪时,怎样做才能不伤害到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一一老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当自己有情绪时,如何不伤害到孩子?

  这成了父母自我成长中必修的一课。



  今年2月,湖南郴州一位8岁的小男孩,因为寒假作业没写完,被父亲持刀砍伤。



  据警方通报,这位小男孩假期比较贪玩,临近开学,寒假作业还没写完。小男孩的爸爸得知后,异常生气,情绪失控下,竟持刀将儿子的头部和臀部砍伤。万幸的是,孩子伤口不深,送医后已无大碍。
  今年的6月14日,四川达州,一名1岁的幼童从6楼坠落死亡。而把他扔出窗外的,竟是孩子的父亲。这一天,还是孩子1岁生日。
  孩子被扔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孩子奶奶抱怨孩子父亲不争气,挣不到钱。孩子父亲心生怨恨,一气之下,就将孩子扔出了窗外,酿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父母情绪失控,伤害孩子的例子不在少数。
  不管是对孩子造成身体伤害,抑或是留下心灵创伤。
  “你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到底想干什么?”
  “你再这样闹,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

  我们都曾在无意间让孩子为自己的坏情绪买了单。

  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
  在爱和自由的教育里,成人作为儿童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而存在,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情绪环境也包含其中。我们期待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平和的情绪环境里,希望孩子在自己情绪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来自成人平和、成熟的情绪的帮助和滋养,平静地走向自己情绪的深处,从而安宁地长大,安然地生活。
  但当成人处在情绪中时,我们会常常忘记觉察、管理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相处,让孩子生活在我们的情绪之下。许多时候,我们还会跨越情绪的界限,侵入孩子的内在空间。
1
因为我讨厌,妈妈不想要我了……
  坐公交车时,听到一位妈妈对着自己3岁多的女儿说:“你怎么这么讨厌!”当孩子伤心哭泣时,妈妈又带着满脸的愤怒对孩子说:“你再这么讨厌,我就不要你了。”
  从妈妈的情绪和话语里,孩子可能收到的信息是:
  我不好,我很讨厌。
  因为我讨厌,妈妈不想要我了。
  3岁多的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判断妈妈的情绪来自何处,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因为成人情绪化地对待自己,陷入悲伤而哭泣。如果一个孩子长久地生活在成人起起伏伏的情绪环境里,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就被迫学会了看脸色行事,学会了迎合和讨好。
  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能量逐渐强大,在耳濡目染中,他们自然地学会了用情绪回击成人,在情绪的冲突中不断消耗彼此。
2
妈妈的能量是欺骗不了孩子的……
  曾经在办公室见到一对来填表报名的母子,7岁男孩的情绪很大,一直对妈妈说着负面的语言,而妈妈一声不吭地盯着孩子(感觉她内在有一股愤怒的情绪)。孩子的愤怒越来越大,最后说出一句诅咒的话语:“你就在这写吧,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然后摔门而去。
  妈妈内在有很大的愤怒,但外在却遮掩了那份愤怒,显得平和。也许是因为妈妈当时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所以表现出一种克制。
  但妈妈的能量是欺骗不了孩子的,如果常常面对这样的情绪和能量,孩子会怎样呢?
  紧张、愤怒、防御、攻击……
  当孩子总是处在情绪中时,他们就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如果长期处在不良的情绪环境中,儿童由此形成的阻碍不仅影响其人格的发展,还会使儿童偏离成长的自然法则。
  我们希望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但因我们自身也曾在各种各样的情绪环境中长大,缺少倾听和指导,习惯性情绪应对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们的情绪越来越多地处在无意识的状态,这种无意识状态无形中成为儿童的环境。

3
当自己有情绪时,如何不伤害到孩子?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觉知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习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学习“如何倾听儿童的情绪”、“如何倾听父母的情绪”。通过学习,家长们在生活中反复进行练习,不仅尝试着觉知、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尝试在有情绪时,向孩子真实一致地说出自己的情绪:
  “妈妈(爸爸)现在有情绪,需要自己调整一下,然后再陪你玩。”
  当孩子每一次得到情绪的真实反馈时,他就不会因为猜测而不安或愤怒,他会逐渐理解并从中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记得有一次与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沟通,当我问他生气时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时,他说:“我打过靠垫,撕过报纸,最厉害的一次我跑到学校围墙那儿,对着墙和天空大吼了几声。”
  我问他:“怎样学会这些方法的?”
  他说老师和妈妈都教过他,不能用自己的情绪伤害环境、他人和自己。

  然而在实践中,家长又有疑惑:当自己有情绪时,可以觉察到,也可以对孩子表达,但当孩子不配合时,家长的情绪会再一次被触发,这该怎样解决呢?
  我们试着来给管理情绪写个流程:
  1、当情绪出现时,深呼吸,觉知自己的情绪。
  2、告诉孩子:此刻“我”真实的情绪是什么,“我”需要时间和空间调整。
  3、如果孩子接纳,试着独处调整自己。

  如果孩子不接纳,觉察自己是否又产生二次情绪,尝试着向情绪叫停。
  4、再次深呼吸,内观自己当下的情绪。
  5、看着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段时间,等待情绪慢慢消散,直到平静。
  6、平和地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

  一次次的练习中,我们能逐渐觉知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清明的认知和觉察,我们就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清明的情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情绪不再成为“武器”,而是内在感受的外部呈现。
  我们的清明会使身处其中的儿童对情绪自然地清晰起来,就如同畅游在清泉中的鱼儿:鱼是鱼,水是水,既交融,又独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