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81阅读
  • 0回复

换个环境就哭闹,真的不是孩子的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一一老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在《发觉敏感孩子的力量》一书中写到:孩子中至少存在有20%的人群带有敏感的特质,男孩女孩在比例上面通常相同,他们的个性是天生的,出生时就有的。
  孩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可以直接表现为“打死都不去幼儿园”、“去不认识的人家绝不肯进门”、“去新环境很难结交新朋友”。
  有的父母往往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这么久了,都一个星期/一个月了,不应该还是这样。但这个时候,真正的问题来了。
1
如果你觉得孩子很难融入新环境,
可能因为你跟孩子根本不是一类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和孩子都到了一个新环境,你很快就适应了,很快就交了新朋友,一点也不觉得别扭,但孩子很害怕,也不喜欢新的环境,一直想劝你回到原来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无法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很难融入新环境,也觉得正常的孩子不该这么胆小,很可能就说明:你和孩子与生俱来的的气质类型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你的孩子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在气质差异里有一个词叫“环境敏感度”,如果大人在敏感度上比较低,孩子在敏感度上比较高,那面对同一个环境时,两人的反应就会不一样。
  比如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会不适应,会不喜欢和陌生的小朋友玩,会不喜欢去陌生的教室上课,会不喜欢离开熟悉的家。
  那么孩子的这个反应对于“外向型家长”来说就是不好的,是难理解的。所以他们会理所应当的觉得,这有什么?新的幼儿园哪里可怕了?你为什么这么胆小融不进去新环境?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反应对于“内向、慢热型家长”来说却是极为正常的,因为家长也会有同样的反应,家长也会腼腆,也会觉得不自在,也会和孩子有同样的反应,但是自己是成年人,所以可能会懂得克制。
  曾在网上看到有人谈论起自己去新环境的感受,同样的不知所措和慢热,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而即使是成年人,在面临换工作、搬家的时候都有可能很久才适应。
  所以,不同类型的人对新环境的反应不同,是正常的。
  但是这不代表着孩子天生就是这样,后期没法改变了;更不代表着我们就应该放任孩子胆小不管。
  我们想帮助孩子融入新环境,这个想法本身是正确的,克服心理障碍去发展社交能力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做法,是家长如何去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
2
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更害怕新环境
  1、一味让孩子“大方”
  如果孩子显露出对环境的不适应,这样的话父母最好别说:
  “你要学会大方一点,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像你一样”
  “你大方一点不行吗,你这样扭扭捏捏怎么像个男孩子?”
  “有什么好怕的?”
  孩子本身就对环境敏感,这样一味的劝他大方,等于是在强迫他,无益于孩子的改变,反倒让他越来越难受。

  2、自嘲型
  比如带孩子去拜访朋友家,孩子不肯进门打招呼,父母对朋友说:“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特害羞,见生人不打招呼,别介意哈。”
  其实这就在无形中往孩子身上贴了标签:“胆小”“见生人不打招呼”,孩子以后就会拿这样的标签来对标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的胆小。
  3、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不肯去幼儿园,躲在你的身后,其实是想告诉你:“爸爸,我好害怕,你能保护我吗?”
  如果这时候父母只是希望孩子不要耽误了时间,只在乎孩子到点就该上幼儿园的事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忽略了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感受,那么在孩子眼里,父母其实是冷漠的,是一点都不懂自己感受的。
  最亲爱的的爸爸妈妈都不理解自己,孩子心里得多难受呀。
3
父母该怎么做?
  1、父母需要以身作则
  最有效的教育,是影响和鼓励。
  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去陌生环境,广场、游乐场,或者去亲戚家、朋友家,然后需要经常向孩子展示,你是如何跟别人打招呼,跟别人握手,跟别人交流的。
  做好这些事情,让孩子看在眼里,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在做好这些事的同时,你也可以鼓励孩子去和别人打招呼,放开胆子和别人玩。
  在《爸爸回来了》中,李小鹏带着女儿奥莉去跆拳道馆,但因为奥莉是第一次来这里,也没有女孩子陪她,所以一直躲在帘子背后不肯出来。

  李小鹏了解女儿,知道她是这样子的性格,也明白女儿到了新环境,看到新老师、新同学会退缩。

  所以他选择了鼓励的方式来让奥莉敞开心扉。
  他先带着奥莉排队,安慰奥莉:“我们跟着小朋友一起踢手把,爸爸站在你身后”。

  在奥莉踢完手把后,李小鹏又鼓掌给奥莉加油,重新排队踢手把。

  在爸爸的鼓励下,奥莉开始活跃起来,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其实很多的孩子在害怕新环境的时候,往往只需要父母的示范和带动,就能克服恐惧,慢慢接受新环境和新朋友。
  2、不要强迫孩子达到某种效果
  大家需要清楚的一点是,孩子融入并适应新环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大人骂一两句,孩子就立马不怕了的。
  所以不要强迫孩子立刻就能习惯新环境,或者立刻达到什么效果,这不现实。
  如果孩子取得了微小进步,比如今天出去跟别人打招呼了,明天出去开始和别人玩了,从观察者变成了参与者,那我们就要借此机会多多鼓励孩子。
  比如孩子平时从不和别人打招呼,但是出门的时候和刚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了,我们可以说:
  “宝贝,你今天做得很好!你在改变自己,克服了恐惧,很勇敢,妈妈真的为你自豪!”
  “宝宝,你今天主动和妹妹打招呼了,真是太棒了!下次我们争取做到和妹妹一起玩游戏,你愿意吗?”
  总之,就是用鼓励的力量,来帮助孩子去融入环境,接受新朋友。
  父母的鼓励对孩子来说无比的重要,是孩子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3、尊重孩子的取舍
  如果孩子真的表现出对一个环境和人群的排斥,那么我们就是先不要强迫他去强行融入,而是尊重孩子的取舍,尊重他自己的意愿。
  等过一段时间,他慢慢想通了,他可能会愿意和小伙伴玩耍,也有可能会选择继续排斥,无论什么做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的决定。
  网友@溪边杜若就说的很好,孩子有自己的适应和修复功能,而这种能力往往会超出大人的预期,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尊重他们,适时放手。

  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适应环境,和身边的朋友融洽相处,而这一切,都和父母的引导有极大的关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