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86阅读
  • 0回复

大多数家长正在把孩子塑造成“塑料儿童”,你也是这样做的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张一冰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8-26
“塑料儿童”这个词出自台湾作家三毛的一篇文章中。文章描述,三毛和丈夫原本打算带着家人出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但是,孩子们对于蓝天、白云、草丛中的狗尾巴草、美丽的蝴蝶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加喜欢手上的漫画、电视剧和游戏机。




对于大自然中的美景,除了敷衍就只剩“怕”,怕泥巴脏,怕草丛中有蛇,怕花园里有蜜蜂.......
三毛感叹到:不过二十多年的距离,却已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了。这一代还能接受狗尾巴草,只是自己去采已无兴趣了,那么下一代是否连墙上画的花草都不再看了呢?城里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是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




想想二三十年前我们的童年,午后三两成群去河边捉鱼、摸虾,去田野里采花、爬树;那时的我们,没有电脑/手机可以玩游戏,没有成本的漫画书,但是却有蝴蝶、蛐蛐、萤火虫作伴,晚上可以看漫天繁星。





而现在的孩子们呢?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楚树的种类,没有碰过草,害怕任何虫子。整天“宅”在家里看动画片、玩游戏、看漫画书,或者做功课、上兴趣班。“塑料”时代、电子时代正让孩子们逐渐脱离了大自然,变成一群“自然缺失症儿童”。




这种“宅童”的现象,正普遍存在于现在社会中。孩子们在逐渐被“塑料化”的过程中,切断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后,极容易出现肥胖、注意力紊乱、抑郁、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现象。而家长们却浑然不知,反而无形中变成了“反自然养育”的帮凶,更加促使了孩子被“塑料化”。
冬天怕冻到孩子,夏天怕晒到孩子,怕外面有坏人,怕街上横冲直撞的车辆碰到孩子;外面的东西不能随便吃,外面的水不能随便喝......孩子稍微有一点异样就紧张到不行。
确实,当今的社会环境给了家长们太多的不安全感,也加重了父母们的焦虑。家长们关心、紧张孩子很正常。但是,家长们可以适当放松一点,“阳光”的地方还是有的。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尝试着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这样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专家表示,“不常出门的儿童抵抗力较差,因为适应单一环境后,复杂的环境组合容易给他们造成不适的感觉。”而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视、手机的后果,不用说家长们也都清楚。
相反,户外活动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放松身体,大部分家长都有类似的体会:孩子用一根小树枝在泥巴上戳个不停,也不觉得无聊;同样的时间用于上网,尽管瘾很大,但关机的时候总显得很累。
任何反自然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肯定会有影响。只是这些事的不良后果有的能很快看到,容易终止;有的则十分隐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扭曲。”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对生命漠视,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所面临的最大敌人。”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压力很大,烦心事很多。在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都想出去走走,看看山川、河流,净化一下心灵,更何况孩子们呢。大自然是治愈人心灵最好的良药。




孩子们的童年是不可逆的,不要让他们错失了美好的时光。趁孩子的童年还在,带孩子去自然中吧,带他们观察观察蚂蚁和蝴蝶,听听蛙虫鸣唱,接受阳光的沐浴,让孩子踮起脚尖摸摸树叶的质感,跑着去追逐蝴蝶……




带孩子到自然中,让他们用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并享受其中的乐趣。也许我们无法做道时刻陪伴,但是至少在忙里偷闲的日子了,可以和孩子有一场一起“亲吻”大自然的美好时光。


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引领右脑加盟热线:400-0371-282            微信账号:yinlingyounao
引领右脑总部监督热线:0371-6391989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