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53阅读
  • 0回复

比考100分更重要的事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肖雅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16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都容易走入一个误区:紧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不放。

        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盯着结果,而是。我们要知将过程与结果建立联系,道通过怎样的努力,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达到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时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我们需要将孩子平常的努力与其成绩之间建立联系。从过程入手,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好处,打造自己的学习愿景,成绩自然而然会走上坡路。

      1、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好处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孩子的某个学习行为能得到好处,那这个行为就会坚持下去。如果他的学习行为没有好处,甚至得到了坏处,那这个学习行为就不会坚持下去。

www.yinlingyounao.com
www.chinaquannao.com


      如果孩子有一次特别快速地完成了作业,完成时的这种成就感,会让他发现:真好;如果家长又把后面的时间交给他来自由安排,那以后孩子回到家就会立刻写作业,因为完成的时候很快乐,之后自由安排自己时间的时候也很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坚持学习。但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任务本身就很枯燥,让孩子觉得很难受,家长还因为他学习状态不好而责骂他,这就相当于学习行为伴随着很多坏事,这个学习行为就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孩子每天哪些学习行为做得特别好,能够坚持下来,那一定是这个学习行为中有好处。哪些学习行为他总是很难坚持,那一定是这个行为没让他得到好处,甚至有坏处。

       我们父母要做的事是什么?

      是在他学习的时候,要让他体会到学习行为的好处,不能让他觉得学习行为有坏处,如果我们过多唠叨、指责、批评,或者在他进步后不断给他增加新的任务或负担,那么孩子就会不爱学习。

      2、自律即自由

      孩子有良好的自控力是每位家长的愿望,但是现实与愿望往往有差别。孩子到底为什么不能自控?那些让我们失控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特点:符合我们的本能。如果有一些事情跟我们的进化本能无关,需要我们用理智去控制才能完成,这就很难做到。这个控制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才能完成的。而孩子在学校里,知识的学习刚好就是这类需要理智控制的行为。对孩子来说,让他坐40分钟听老师讲课,不走神,真的很难。


       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时,一定要看到孩子自我控制的难处,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不容易。在陪伴他们学习的时候不要急躁,要把这个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当成一件长远的大事,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在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目前自控力的水平制定当前的培养目标。一定不要把培养目标定得太高,要保证提出的要求孩子刚好能做到,做完时有喜悦感。我们首先要做好观察,比如做作业,先用两三天的时间观察和记录孩子每天要做多少作业,每一项作业要花费多少时间,他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多长时间,一项作业中走神了多少次,说话多少次,玩手里的铅笔、橡皮多少次,喝水、上厕所多少次,中间情绪抵触多少次,他有几次是走神后自己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来的,用了哪些好办法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


       把这些都观察记录好,然后根据这些来制定下一周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是一个只比这周水平高一点儿,但孩子能够达到的目标。当孩子达到时,不用给他外在奖励,就让他看到他做到了,同时看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比如作业写得更整齐了、正确率更高了,或者后面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这就足够了。这个过程很重要,不但使得制定的目标更合理了,而且能够保证孩子进步时,我们和他都能看到进步。

       比如孩子以前田字格纸4行字要写40分钟,中间要大人提醒5次,一周后他4行字要写36分钟,中间妈妈只提醒了3次,这就是进步。上一周写字过程中削了3次铅笔,这一周开始之前他先把铅笔削了5根准备在那儿,这也是进步。有了观察记录,我们就会比较容易看到孩子的进步,这样我们和孩子都会比较容易体验到自我控制的成就感。否则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注意他那些没有做好的部分,总是去提醒,这会让孩子更容易有沮丧的体验。自律的孩子能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成绩自然会走上坡路。

      3、别再紧紧盯着成绩

       一次在商场,我看到一位妈妈跟孩子说:“你考到95分就给你买这辆玩具车,考到100分给你买那辆最大的玩具车。”孩子说:“我就想要那辆最大的玩具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拿到100分。”

      听到这段对话,你是不是觉得这位妈妈有效地给孩子树立了目标?但实际上,她的这种目标鼓励有用吗?没有用!这个100分的愿望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如果孩子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学习时他内心会很激动,一边学习一边想着:如果我拿到100分,我就可以买那辆最大的玩具车,我可以这么玩,可以那么玩,可以找小明一起来玩我的车。这时他就走神了,对不对?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孩子觉得100分不容易达到,那他遇到不会的题时会越做越烦躁。他会一边做题一边担心考不到100分,担心得不到玩具,这时孩子又走神了。而且他学习时会有很大的压力,最后甚至会想,既然达不到100分,我也得不到玩具,还不如不学的好。所以100分的目标,不管是让孩子有憧憬,还是有压力,其实都没有促进其学习。如果没有给孩子恰当的方法,他不知道怎样能达到100分,这个100分就是一种干扰。100分不重要,通过哪些行为可以达到100分才重要。

     按照学习目标理论的分类,成绩是“成就性目标”,而成就所需要的能力是“掌握性目标”,只有把两个目标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将具体学习行为与100分建立联系,知道如何通过行为上的努力能够达到100分,这样的目标设立才有用。我们要知道通过怎样的努力,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达到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时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我们需要将孩子平常的努力与其成绩之间建立联系。


       我们可以为取得好成绩做些什么?

       比如为了成绩变好,我们要努力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自己一坐下来就能马上投入学习;我们要努力调动自己的学习动机,让自己学习的时候能够全身心投入;我们要让自己的自信心增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我们要学会集中注意力,要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当我们把这些全都学会、做好的时候,你说我们的成绩还会差吗?想要孩子取得好成绩,绝不能紧紧盯着最后的那个数字,而是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让他们知道懒惰和散漫并不能等来完美的假期,而是要通过努力换取更好的结果。孩子能自己判断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真正在学习中体验到轻松和快乐,并且拿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