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给孩子营造安全的氛围
孙献海发表于 2025-04-30 23:41
“怎么办?我的孩子很内向,到公园都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
  “我家孩子也是,很胆小,有时候别人问他问题他都不敢回答,说实话我挺担心的。”
  “我女儿很敏感,别的小朋友碰碰她都会哭鼻子,现在大家都不喜欢和她玩了,好郁闷!”
  经常听到身边的妈妈担心自己孩子的社交,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孩子早期的社交表现和孩子以后的成长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孩子早期的社交表现,和孩子天生的气质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  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特点:
  1岁前:最爱家人,无朋友概念
  1岁前的孩子暂时没有朋友的概念,但是对家人的陪伴需求却非常强烈,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大声吼叫、哭闹,直到家人出现了,小家伙立马从“暴雨模式”转到“晴天模式”,真是说变就变。
  1-2岁:“撩一撩”同龄小伙伴
  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逐渐有了社交的端倪,但朋友概念仍然不强烈,仅仅停留在见了面以后,看心情“撩一撩”的状态,不见面也绝对不会想念。
  此时孩子的社交仍以家人为重,但是大部分孩子已经有独自玩耍的能力,只要家人在旁边,即使不陪玩也不会大哭大闹了。
  2-3岁:开始喜欢小群体玩耍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开始互动,进行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并喜欢相互模仿对方的行为,但还是以自己玩为主。
  看到这里,有些宝妈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哦!孩子3岁前都是不需要朋友的!
  那就错了!
  这个阶段恰恰是宝宝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家人此时的行为对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不久BBC发布了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研究结果说明:小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大脑中负责社交的那部分就开始启动了。
  在《北鼻异想世界》的第二集《融入社会》中,实验对象是刚出生一周的Arthur,科学家Sarah Lloyd用最前沿的脑部扫描仪分析Arthur的大脑。
  扫描数据显示:
  当Arthur看到代表非社交刺激会旋转的机械玩具时,他的大脑活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而当Arther看到代表社会刺激的人脸时,他的大脑的后颞上部(大脑负责社交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变得活跃,积极地回应所看到的人脸。
  科学家称只要是对人脸做出反应就说明大脑负责社交的部分已经启动,他们已经准备好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建立将来社会关系。
  所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就可以做起了。
- 02 -  如何培养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1、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朋友
  儿科医生提出,在宝宝0-6个月阶段,父母和宝宝的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多对着他们笑,多跟他们说话,这不仅是我们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也是激发他们负责社交能力的大脑区域的好方法。
  除了和父母的交流,在出生后的三个月里,宝宝开始对其他婴儿感兴趣了,会发出“啊啊”的声音等来表示欢迎,这是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
  这个时候,可以让宝宝多和其他同月龄小朋友在一起,也可以玩照镜子的游戏,这些都是最早期可以帮助孩子增加更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好奇心的好方法。
  2、给孩子营造安全的氛围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其次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