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富裕时代的孩子,对他们说“还好学习,考上大学”还有用吗? --]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儿童素质培养 -> 富裕时代的孩子,对他们说“还好学习,考上大学”还有用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魏艺博 2020-01-16 15:31

富裕时代的孩子,对他们说“还好学习,考上大学”还有用吗?

【关注我们】12年全脑教育经验为每个孩子点亮智慧之光

曾听到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这样的困扰: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条件的优渥,他们已经很少有上一代人“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也找不到人生奋斗的方向。
“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进而找到好工作,拥有好生活”,这一曾经支撑好几代人奋斗的“逻辑链”,在富裕时代的孩子们那里,是行不通的。既然一出生已经有不错的生活质量,还要费那劲儿干什么?富裕时代,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社会面前的难题。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孩子内驱力如何培养的问题。
好的教育者,就像是一位‘纵火者’,懂得怎么点燃孩子的内驱力。

1

长远的目标感和使命感物质条件极大满足的当下,孩子奋斗的意义是什么?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分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过去的贫困和温饱阶段,满足生理和安全等生存需求,是人的主要动力,到了今天,人的需求已经变成了自我实现、超越和成长。
自我实现,正是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驱动力,它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可是,人并不会天然地就知道如何去实现自身价值。家境优越,却游手好闲,满足于享乐的“纨绔子弟”,每个时代都有。出生普通甚至贫寒,却坚忍不拔,干出一番事业的,也比比皆是。区别在于,有没有志向和使命感家长常常羡慕那些,不要催不要逼,自带“发动机”的孩子。殊不知,在漫长人生中,最持久长劲的“发动机”,就是一个孩子的志向。这里的志向,绝不是眼前的考试、分数、排名,甚至不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应该是更长远的目标,是“这个世界将因为我而带来什么改变”的使命感。

能充分实现自我,成为优秀自己的“成功者”,通常具备三种特质:使命感、行动力和智慧。其中,使命感,更是被排在首位。无数事例表明,有使命感的人,能够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坚定不移地追求某个目标,克服眼前的困难,超越一时的得失。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目标,找到使命感?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和孩子对话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帮助孩子看到做某件事的意义

举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最令家长头疼的,就是孩子平时看书、做作业,都喜欢拖拉磨蹭,不上心,缺乏动力。其实,这对低龄孩子来说很正常,因为他们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家长不妨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比如“为什么要认真完成作业?”“读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和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培养做每一件事,都能意识到初衷是什么的习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人类的需要和这一学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数学家、作家、艺术家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没有对这些“为什么”的思考,孩子即使学科表现出色,也不会有长远的学习动机。
2

给孩子更多的“自我掌控权”富裕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家长,却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有着空前的迷茫和焦虑。这种焦虑也反映在对孩子的控制上。小到每一次作业的完成、课外辅导班的选择、寒暑假的实践安排,都要被“直升机型”家长控制。控制欲太强的家长,反而培养出没有方向和目标,自我管理能力差,丧失“内驱力”的年轻一代。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只有感觉到,自己能够主导生活时,才能产生真正的“自主能动性”。

1. 尊重孩子对观点的表达 孩子并非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才有自己的发言权。哪怕是才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也不该把他们当做大脑空空的一张白纸,而是要让孩子多参与发言,尊重孩子的观点表达,认真对待这些“童言童语”, 甚至可以将它们记录下来。
对于幼小阶段的孩子来说,相比学到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只有一个孩子的发言权,从小得到尊重,他才会意识到,要对自己说的话、做的决定负责。 2.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导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主性,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叫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就是要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想办法弄明白。在过去,面对“改变自身命运”的强大诉求,学习者还能接受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哪怕被当成一个容器,被不断填塞。但是今天,富裕时代的学习者们,已经难以忍受毫无价值的“苦读”形式。此外,学习内容也很重要。不局限于教材,和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周遭世界产生关联,让他们感到有趣味、有意义,孩子才能真正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3. 给孩子充分的选择自由 从读一本书开始,孩子的一生需要做出很多选择,一个人最强烈的满足感,正在于能否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这种能力的锻炼,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大裨益。

3

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不是增加几节音艺体美课程,而是真正将孩子的发言权、主导权、选择权,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细节里。它需要教育者从思想上,有一次颠覆的、革命性的转变。同样需要做出改变的,还有父母。想要孩子有更深层的内驱力,家长本身的“不短视”、不焦虑,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探寻长远的目标和意义,归还孩子的主导权以外,家长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 1. 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和擅长 终生强大的内驱力,一定建立在对自己“能做什么、擅长什么”的准确判断之上。在中学以前,父母不妨带着孩子做广泛尝试,这样的“试错”过程,对于青少年兴趣天赋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不能为了让孩子早几年,进入某个领域深入学习,而放弃了他在其他领域的探索。这看似节省了时间,却在未来给孩子留下更大的缺憾。
但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到坚持。家长不妨和孩子有一个“约定”: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事情,但是选定了就要坚持一段时间。至少在这段时间内,不能放弃。

2. 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者在一所学校,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将他们列上“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结果,这些被给予积极暗示的孩子,真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富有自信、求知欲旺盛。正面暗示的强大效应,也在各种各样的实际案例中,被证实。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无论孩子现阶段的表现如何,如果父母都能对孩子充满信心,这种正面的暗示,将产生强大的助推效应。相反,指责、训斥、故意说反话激孩子,都只会给孩子“我不行,我很糟”的负面心理暗示,最终事与愿违。 3. 减少外驱力的干扰 最后,内驱力之所以强大, 就是因为它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动力,而非来自外界的约束和影响。有些父母采用奖励的机制,来鼓励孩子做某件事,则完全将内驱力,转化成了外驱力。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解答智力题。

第一轮,两组学生都没有报酬;


第二轮,其中一组每回答一题可以获得1美元,另一组依然没有报酬;


结果到了第三轮,没有报酬的那一组,答题的积极性却越来越强,而有报酬的那一组答题积极性却在减弱。‍

同样道理,学习是为了什么,究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还是出于外因,将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有否坚持下去、战胜挑战的内驱力。今天这个时代,“空虚感”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年轻人最普遍的问题。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一位芬兰校长也担忧: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容易了。看电视、玩游戏,已经丧失了过去芬兰人在逆境中坚忍不拔、不畏艰辛的拼搏精神。中国青少年所面临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富裕时代下,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是尤其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脑教育」
“不是一场教育届的PK,而是覆盖。”
引领右脑国际连锁是目前最早也是少有的真正实现全龄段(0—18岁)的脑潜能开发连锁机构之一,下设幼儿部(0—6岁婴幼儿)、青少部(7—18岁中小学生)及成人师资培训部。引领右脑每一家校区,都是一个区域的全脑教育标杆,一座城市的教育名片!2020年,引领右脑国际连锁全国战略合作伙伴火热加盟中……



查看完整版本: [-- 富裕时代的孩子,对他们说“还好学习,考上大学”还有用吗? --] [-- top --]



Time 0.093759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