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9阅读
  • 0回复

毁掉孩子自控力的第一“杀,手”,不是打骂、催促,而是6岁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06

您的孩子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生吗?

特别喜欢看电视或玩游戏,不管家长怎么要求,就是停不下来。

注意力不集中,写个作业,一会削铅笔找橡皮,一会又要喝水上厕所。

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一点小事就容易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

孩子这些令家长们头疼的“毛病”,其实都是孩子自控力差的表现。

自控力,简单来说就是指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自控力强的孩子,往往意志力比较坚定,能够克制自己的冲动和忍受挫折。

自控力差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等行为。

自控力,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至关重要,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2岁左右就逐渐开始形成自控力;

然而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很难关注到哪些方面对孩子的自控力有影响。

很多时候,毁掉孩子自控力的第一“杀,手”,不是打骂、催促,而是6岁前,没有做好这5件事情。

情绪管理,是自控力的基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孩子,当情绪爆发的时候,不会考虑那么多,一丁点小事就会点燃情绪。

自控力较强的孩子,都懂得克制或用其他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孩子学会认识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孩子增强自控力的基石。

曾经有家长在公众号反映,孩子的自控力太差。

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性子太急,也不听老师的管教,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其实,就是孩子自控力弱的表现。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孩子长大后是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否可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6岁前儿童情感敏感期是否可以顺利度过。

0-3岁的孩子,对情绪的认识、表达,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

他们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都是在用直接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4-6岁的孩子,情绪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由被动变为主动。

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等方式,和孩子一起认识不同的情绪;

比如生气、悲伤、开心,并给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地把情绪表达出来。

聪明的家长,懂得抓住孩子成长的时机,引导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延迟满足等于自控力吗?

关于自控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曾经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被邀请参加实验的孩子,年龄4岁左右,实验当中,会在孩子面前摆着一块糖,并且告知如果在10分钟之内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糖。

实验开始的时候,有些孩子没能忍住,马上把糖吃掉了;

有些孩子等了一会儿也把糖吃掉了,有些孩子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最后还是把糖吃掉了。

有意思的是,有一部分孩子并没有吃掉棉花糖。

虽然眼前的棉花糖很诱惑人,但他们通过玩手指唱歌不停地观察棉花糖等行为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熬过了规定的时间,最终获得了两块棉花糖。

这个实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经过10多年之后进行了后续调查。

调查发现当年那些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更具竞争力,很多人都考上了大学,有着较高的声誉、社会地位。

这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想必很多父母都耳熟能详,且有不少人跟风采用类似的方法养育孩子。

比如孩子耍赖想要买一个玩具,不停地哭闹,有的家长会静静地让孩子哭1个多小时,没有哄孩子,也没有搭理他。

他们把这样的方式称为“延迟满足”。

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是家长误解了这个实验。

关于棉花糖实验,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即研究者发现,孩子是否决定马上把糖吃掉,跟他是否信任大人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孩子信任实验者,确定自己可以得到两颗糖,他就会控制自己先不吃;

如果他担心这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会选择把糖吃掉再说。

可见,孩子是否信任大人,直接影响他们的决策,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克制自己。

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如果孩子生活在没有爱、没有尊重的环境中,父母的许诺得不到兑现;

孩子便会对父母失去基本的信任,也自然不会愿意等待,更谈不上自控力。

[size=;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var(--articleFontsize)]

没有信任,就没有行动力。

正确的“延迟满足”不是不满足,而是让满足适当迟一些,这才是让孩子韧性、忍耐力提升的“武器”。

让孩子明白“等待”的含义

自控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可以先从让孩子学会等待做起,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

有些孩子性子急,什么事情想到了就一定要马上得到;

否则就会大叫大嚷,哼哼唧唧,嘴里说着“就要,我就要”,或者干脆耍赖哭闹。

这时候家长就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自控力才会提升。

但家长在延迟满足这件事情上,要分别对待。

像3岁之前的孩子,正是安全感建立的时候,孩子年龄小还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个时候对于孩子的非无理性要求,要及时满足。

接受孩子的情绪,家长及时的回应和陪伴,孩子的情感得到合理充分的回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学会自控。

3岁之后的孩子,明白了“等待”的含义,可以耐心跟他讲一些做事情的原则和规矩,家长就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学会耐心等待。

学会等待,这是孩子进入蒙氏幼儿园教室要遵守的第一个规则。

我们知道,蒙台梭利班级中,虽然教具的种类达到上百种,但每一套教具只有一件。

当一个孩子选择了某件教具操作的时候,其他孩子想要操作这个教具,必须耐心等待,当教具归位之后,才能再次去取教具工作。

从源头上设限,让孩子学会等待,提升自控力。

提高自控力,从建立规则开始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控力不行,而是父母原则性不够强。

比如看电视,之前跟孩子约定的规则,每次只能看20分钟,但当孩子看上瘾了,想继续往下看。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撒娇、耍赖,甚至哭闹后,就妥协了。

自己制定的规则,被自己打破,孩子尝到了甜头之后,就会如法炮制第二次。

0-6岁的孩子,要建立什么样的规则呢?

0-6岁的孩子,要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能有伤害自己、打扰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所说、说行、所做符合群体生活共同准则。

建立规则时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讨论,由孩子自己说出来的规矩,他会更乐意去执行。

最好用孩子能看得懂的方式,比如用画画的方式,将遵守那些规则画出来,贴在冰箱上。

如果孩子每天都做到了,就画一颗小爱心。

定下了规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语气、情绪可以温和,但是态度和立场必须坚定。

在规则之下,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慢慢地会内化成一种自律,自控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size=;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var(--articleFontsize)]

通过游戏提升孩子自控力

心理学家劳伦斯在《游戏力》著作中主张,父母要学会“玩”,因为游戏是孩子愿意接受的唯一交流方式。

运用游戏力,提升孩子的自控力,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推荐几个锻炼孩子自控力的游戏,可以尝试一下哦!

1、木头人游戏

我们小时候玩的木头人游戏,可以在家中跟孩子一起玩。

这个游戏满足了孩子运动和模仿的需要,孩子在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的游戏中,要学会遵守指令,也就是控制自己的行为。

木头人的游戏玩法众多,可以是喊口号“123木头人”,也可以是“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也可根据音乐节奏来进行。

这个游戏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肢体的表现力和控制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孩子的自控力。

2、红绿灯游戏

“红灯停、绿灯行”这个简单的游戏,非常适合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互动。

听到“红灯”,所有的人都停下来;听到“绿灯”,所有的人都往前走。

提前设置好起点和终点,做错动作的人要回到出发点重新开始,看谁最后第一个过终点线。

我们只要在这个游戏基础上加一点小改变,就能起到训练孩子自控力的目的。

还有很多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比如搭积木游戏,既能增加孩子的耐性,又能加强手部肌肉的力量。

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很容易融入其中,通过情景,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快乐的玩耍中,孩子不知不觉就提升了自己的自控力。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要让孩子去运用双手,睁开眼睛,张开耳朵,与大自然、大社会发生接触,获得具体的经验。”

自控力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游戏,是提升孩子自控力的好方法。

有自控力的孩子,更有能力把握住自己的未来。而孩子的自控力并不是天生的,越早培养越好!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