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11阅读
  • 0回复

好奇心杀死了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缔造辉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8-18
好奇心杀死了猫!
记得哥哥还在幼儿园之时,经常听老师说别的小朋友,“这是个非常Misbehaved的孩子”,因此妈妈对于“Misbehavior”一词,也是记忆犹新。虽说哥哥未被冠以“Misbehavior”(坏行为)的罪名,但…如今读了很多育儿书的妈妈,觉得昔日老师,对于小朋友行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俗话说的好,“好奇心杀死猫”,那么对于凡事都好奇的学龄前小朋友,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才是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是坏行为的标准。







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仔细分析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那么很多的行为,实则是一种好奇心驱使的学习动力,而非真正的坏行为,这也是妈妈为何标题的“坏”字加了引号的原因。在此小举几例,以供大家参考,都是兄弟俩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妈妈会加以简单的说明。


【连点成线】弟弟的皮肤是比较敏感的那种,尤其是穿着尿片的夏天,小肚皮上,尿片的边缘处,总会有几颗小红点,应该是大家俗称的“热疹”,虽说不疼不痒,但几颗红点在那里,也完全可以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力。一天下午,妈妈因为要在电脑上处理一些事情,于是兄弟俩就独自在客厅里玩,以往的玩,一定是你说我笑,但这天是出奇地安静,等妈妈好奇地探头一看,哥哥在看书,但这小弟弟,在干什么呢?自己拿着彩笔,盯着肚皮的小红点,在连点成线,妈妈立马想大吼一声“在干嘛呢”?


但转念一想,看着小朋友那专注与开心的样儿,妈妈真的不忍心打破这份宁静与和谐,于是安慰自己道,就是彩笔,不是什么危险物,晚上洗澡的时候,请爸爸好好洗一下就行了;再说了,反正是在肚皮上,即使几天或几个星期洗不干净,穿着衣服,谁也看不见,又何妨?不如趁此问问小朋友“在做什么”?于是妈妈也随手拿起一支不同颜色的彩笔,和弟弟一起在肚子上画了起来,小朋友见妈妈也加入其中,这画兴更高了。


事后才知道,原来是最近哥哥在教弟弟写英文字母,哥哥用点点写出字母的轮廓,然后请弟弟连线,就写成了一个字母,原来...弟弟是在自己练习呢,只是...练习的媒介错了,那么这是坏行为吗?当然不是!如果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通,不但冤枉了弟弟,而且还错失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妈妈内心无比愧疚的同时,还会让弟弟认为自己是个做了错事的坏孩子。


【书成碎片】这还是我们刚搬入新家之时的事情,应该是家具从加州运到德州的那一天,爸爸妈妈忙着接收家具,并告诉搬运工人放置何处,根本无暇顾及兄弟俩,因此两个小朋友非常乖巧地玩了一整天,这点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但...当晚上收拾小朋友们的残局之时,妈妈发现一本图书馆的书,其中一页被剪成了象头发一样的一屡一屡,不用说,肯定是小弟弟的所为。爸爸本想大发雷霆,但被妈妈制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好奇地问弟弟,“应该怎么读书”?弟弟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不好意思地告诉妈妈,“哥哥教我用剪刀”。


原来如此,这是弟弟第一次用剪刀,小朋友是在自己练习,但...被剪的对象错了。其实这也是妈妈的过失之错,因为弟弟之前不用剪刀,所以根本没有告诉过小朋友,“只可以剪纸”。那么好吧,如此的书成碎片,是坏行为吗?当然不是,如此行为的背后,是弟弟对剪刀的好奇,想自己练习。为了避免重犯如此的错误,也出于3周岁弟弟的判断能力有限,于是妈妈告诉弟弟,“下次想剪东西,一定要先问爸爸或妈妈,我们说可以,才可以剪”。仅此一次,弟弟只有在做手工之时,才会用剪刀剪纸,剪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问题不断】每天妈妈在厨房忙碌,或者就是做其它的家务,兄弟俩都非常的乖巧懂事,要么自己玩玩具,要么自己看书,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来打扰妈妈的。但妈妈一旦坐下来或躺下来,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不是弟弟拿着本书过来“妈妈讲书”,就是哥哥问题不断地问东问西,而且两个小朋友都象狗皮膏药一般粘着妈妈。此时的妈妈,真有种心中怒火丛生的感觉,“能不能不打扰我”?“还让不让我休息一下”?但转念一想,兄弟俩如此喋喋不休的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初衷,是一种关注力的索取,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鉴于这种情况,为了不被家庭琐事或妈妈的偷懒“夺”去亲子时间,妈妈与兄弟俩约定好,每天上午的10:00-10:30和下午的5:00-5:30(设置了闹钟提醒),兄弟俩可以独占妈妈,可以一起读书,也可以一起玩,反正这两个时间段,妈妈是不会做任何事情,信息不回,电话不接,全心全意陪小朋友们。其实每天只需要上下午各半个小时,兄弟俩这种狗皮膏药的粘人行为,就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


【厕所撕纸】这个例子虽说不是兄弟俩的事例,但妈妈还是想分享在此,教会哥哥同理心的同时,妈妈觉得也是一个非常棒的例证。一次朋友小聚,主人家有一位刚满两周岁的小姑娘Alice,一来是年龄小,二来是唯一的一位小公主(其他全是青一色的小男生),没有玩伴的同时,大家们也应接不暇地疏忽了小姑娘。哥哥要使用卫生间,打开门,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呼小叫地“妈妈快来看”。原来,小姑娘坐在卫生间的地上,把卫生间里的三卷卫生纸全部撕成了雪花片;哥哥的第一反应就是,“She's a misbehaved girl”(她是个坏行为的女生),但被妈妈第一时间制止了。


其实妈妈看到满地“雪花片”的瞬间,就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小男生们一起玩得欢,小姑娘先是要和自己的爸爸玩过家家,但爸爸忙,没有理会其;又想和奶奶去院子里浇花,也被奶奶拒绝了...完全就是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种环境,小姑娘没有以两岁小朋友惯用的行为来吸引负面的关注力,而是自己默默地坐在卫生间撕纸玩,这当然不是错误,更不是坏行为。


同为人母,妈妈看着很是心疼,于是便告诉哥哥,“你先上厕所,我们在门口等着,等下我们带着Alice一起清扫一下”。事情如此就解决,不但小姑娘的行为不是坏行为,而且还教会了哥哥同理之心;妈妈带着两个小朋友清扫完毕,便建议哥哥带着弟弟和小姑娘一起去后院玩。看着三个朋友跑跑跳跳、有说有笑,妈妈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妈妈最后语:妈妈觉得,很多时候,小朋友的坏行为,或者就是错误行为,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想被理解,想被接纳(觉得自己融不入某个集体),想得到关注与爱心。也许有的朋友会问,难道妈妈每次都可以体察到兄弟俩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吗?虽说知子莫若母,但妈妈的回答还是否定的,不是每次都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但妈妈一直在努力,仔细观察每一次“坏”行为出现时的情景与环境,不断尝试各种应对方法,八九不离十,总是可以识破真相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